王毛仲自幼家道中落,父母违法坐牢,他被送到临淄王府为奴,随李隆基一起长大,二人是发小儿,有李隆基吃的,就有他王毛仲吃的,共同习文练武多年,不由得光阴似箭,全长大了,长大后,王毛仲作为李隆基的玩伴,成为临淄王的贴身保镖,整日里挎刀持弓,鞍前马后的照应,这种打小儿培养出来的感情很不一般,二人情深如海。
但入京后,王毛仲的一个举动,让李隆基有些失望,就是在诛杀韦氏时,此人瞻前顾后,怕事不成殃及自己,竟然躲了,表现得还不如刚入门的高力士等人,李隆基不禁大失所望,但到底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儿,做了太子后,李三郎非但不怪罪王毛仲,还将他纳入宫中,专管饲养马匹骆驼等牲畜,虽说干的是“弼马温”的活儿,却给了他三品将军的俸禄,
足可见当初情谊未改。后来太平公主作乱,王毛仲为了将功赎罪,主动参与,表现得相当积极,事后被封霍国公、左武卫大将军,实封五百户,本来就是一个窝里长大的弟兄,如今又立了功,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自然要大大信任的一番,从此以后,王毛仲的事儿,就是李隆基的事儿,王毛仲没房子,李隆基给他盖,没老婆,李隆基给他娶,没钱花,去李隆基那里随便拿,没车马,到御马厩里牵,几乎是予取予求,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就连老王家生的孩子,福气都不一般,还没睁眼呢,李隆基就封了他们五品官。
高力士虽极受宠信,但那要看和谁比,和杨思勖、姚崇、刘幽求等人比,他是NO.1,可要和王毛仲比,差一级。差一级就差一级好了,谁让姓王的和皇帝一个炕上长大的呢?高力士不同于魏忠贤,他没那么善妒。可他想错了,王毛仲并不因此就领情,这是个很不懂得收敛的人。
每当王毛仲入宫,高力士和杨思勖都会感到很郁闷,因为王大将军不太会为人处事,瞧不起阉割过的人,总是想方设法让兄弟俩掉面子,和他说话,爱理不理,问他点事儿,讳莫如深,讨好他,则更加眼高于顶,有心揶揄他几句,又不大敢,毕竟是皇上的体己人儿,有点儿忌惮。就这么忍气吞声,就这么年复一年,泥人尚有三分土性,何况是名满京师的高、杨二位?再说了,王毛仲也就是个左武卫大将军,和左右监门卫将军比起来,又骄傲在哪儿呢?凭什么总无缘无故的给他人上眼药呢?
高、杨二阉开始憋着劲的准备收拾收拾王大人,偏老王不知进退,没来由的,居然再次得罪了李隆基。
王毛仲,是唐朝,乃至历史上极少数不会为人处事的高层人物之一,他的被害,完全是咎由自取,在这件事上,高力士虽有推波助澜之功,却情有可原,这是大唐宦官高力士亲自下手搞死的第一个人,基本上,也算是唯一的一个人。
李隆基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对王毛仲在灭韦后一役中的表现多少都有点儿耿耿于怀,二三十年的兄弟了,怎么关键时刻还不如刚投靠过来的那些人呢?但基于兄弟情谊,他不忍心处置姓王的,何况此人在随后的斗争中也确实出了力,毕竟人一辈子,能做兄弟的又有几人?但“得陇望蜀”这个词儿说得很对,人苦不知足,老王当了几年武卫大将军后,竟主动提出,想做兵部尚书。
对此事表示极度震惊的,一个是李隆基,一个是高力士,杨思勖常年带兵在外,他不知道此事。李隆基对老王的请求正经考虑了一阵,随后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不可以,为兵部尚书者,必有过人之能,如张说,曾征党项、御突厥,凭三寸舌说服诸胡顺服天朝;如王浚,五次三番大败吐蕃,威震西域,追杀吐蕃人直至青藏边境,是独当一面的重臣,你?王毛仲?你行么?你敢和吐蕃的论钦陵打仗么?你敢和突厥的默啜打仗么?你打得赢么?兵书尚书,三军总司令,国防部长,以你的能力,凭什么?虽然咱们是兄弟,但兄弟归兄弟,事业归事业,你也就是个当秘书的料,充其量给你个后勤部门经理,别老想着插手业务好不好?
李隆基对王毛仲的拒绝,一直没逃过旁边高力士的眼睛,多年的伴驾生涯以及官场上的浸淫,让高力士捕捉到了一股气味——对立的气味,高力士判断,按照王毛仲的性格,必会对皇帝如此答复颇有微词,由于此人一直被纵容,因此追逐财富名利的瘾奇大,依仗从小培养的友谊和如今的宠信,姓王的很可能在感情上,将皇帝仅仅看成是一个好兄弟,而忘了君臣有别,多年的兄弟,一旦要求被拒绝,他不可能没意见,而这种意见一旦被添油加醋的传到皇帝耳朵里,那后果一定是,对立,感情上的对立。
干不干呢?高力士在犹豫,多年以来,虽然他很得宠,但还没有仗着宠爱去危害任何一个与他不睦的人,就连宋璟这个对皇帝都不买账的倔老头,高力士也从未想着加害于他,在高力士的心里,“双赢”这个概念是很重的,能不惹事则不惹事,大家一起发财么。但这一切都有个前提,那就是,别威胁他自己的富贵路,宦官图个什么?根子都割了,活着不就图个“享受”么?不就图个“感觉好”么?如果把这个都剥夺了,那只有刺刀见红,宋璟虽然固执,但他关心的是国事,好不好的,和他高力士有什么关系?王毛仲可不然,他关心的,恰恰和高力士关心的一样——争宠,高力士虽然争宠,但还不至于恬不知耻的往三省六部里爬,王大人却很有勇气,非但在宫中要做一把手,在朝廷上也要拔头筹,太过分了,三日不打,上房揭瓦,不整治一下以后要骑着脖子屙尿了。
高力士定下了决心,事实证明,以他的机敏,想调理一个人是很简单的事儿,哪怕那个人曾经是帝王驾前的大红人。
果不出高力士所料,李隆基拒绝王毛仲后,王大人在府里几乎破口大骂,大概意思是不够朋友不够兄弟,这么点儿事都做不到等等,左右人等也劝不住,越骂声儿越大,就给高力士下面的小宦官听了去,前面说过,高力士下面有十二大宦官,这些人各有神通,眼线无处不在,到一个禁军将军府上探听一点儿消息自然是小菜一碟,很快,难听的话都被记录下来,送给高力士,力士细细看过,一转身,这些话就传到了李隆基耳中。
李隆基的火儿,“腾”一下,就着了。
给脸不要脸,往日对你百般好,你也只当应该的,今日拒绝了一次,你便雷烟火炮了,反了你了!
这气儿还没过去,报事的又来禀告:左武卫大将军王毛仲差人来报,家中又喜添贵子!
李隆基看看高力士,苦笑一下:“力士你看怎么处置啊?”
高力士笑了笑,聪明人不会明着落井下石,便恭敬道:“王大人毕竟是从龙老臣,往日里都是封了五品的,今日也不例外才是。”
“噢。”李隆基沉吟片刻,形象工程还要做,便强压怒火道:“力士,去毛仲府上传旨,封新生子为五品将军。”
“遵旨!”高力士转身去了。
良久,内侍监、右监门卫将军高力士大人返回宫中,面有怒色。
“怎么了?”皇帝问。
“王毛仲竟敢藐视圣恩!”
李隆基脸色勃然一变:“怎生讲?”
“奴才到他府中称贺,宣读圣旨,怎知王毛仲听后竟说……”
“说什么?”
高力士头上冒汗:“说……我子应加三品,为何只给五品?”
李隆基一甩手,茶杯摔了。
三品?!
朋友情,兄弟谊,至此化为虚无,人要知进退,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今番顺了你,你只当应该应分,他日逆了你,便百般恶毒,是可忍孰不可忍?堂堂一国之君,岂能受宵小之欺?皇帝是真急了,手指窗外:“他日杀韦后时,此贼便首鼠两端,朕尚不追究,今日竟口出恶言,不治罪我皇家威严何在!”
一般来讲,皇帝对你说“朕既往不咎”的时候,他的潜台词就是“我随时能咎”。
一直到死,王毛仲也不知栽在何人之手,他那无比豪华的大宅子被封了,亲朋好友也被贬斥,四个儿子放任外地,他本人被踹出京城,先贬到永州,后被皇帝派人追杀。
在杀王毛仲这件事上,李隆基倒还颇费了些思量,毕竟是一起长大的,生些个闲气倒也罢了,是否下杀手还得考虑,此时又是高力士一句话便误了王大人卿卿性命:“毛仲身为左武卫将军,北门军官皆此人提拔!”
这句话很致命,皇城北门军官皆此人提拔,也就是说,北门兵权握在此人手中,如今此人被贬了,若心怀怨恨,暗中手书北门诸军,届时祸起肘腋,如何是好?唯有死了方才心安。
王毛仲去了,高力士又恢复了昔日的威风八面,但仅仅高兴了几年,他手下的干才之一牛仙童,出事了。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9-09 06:28
今日白天有事,晚上更新。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9-10 00:22
实在对不住,事情太多,好不容易做完了,才写了这么一段,但愿没让大家失望。
书接上回:
说到牛仙童,就不得不提起张守珪。
张守珪,男,山西人,大唐著名猛将,早年随名将郭虔瓘守北庭都护府,大败突厥可汗默啜,斩其子同俄特勤,威名大振,开元十五年,任瓜州刺史,屡败吐蕃,开元十八年,契丹内乱,权臣可突干杀契丹王李邵固,裹挟部众投靠突厥,进犯唐幽州,唐将赵含章、信安王李祎出战,未能灭之,后唐将薛楚玉又战,损兵万人,大败,玄宗怒,派张守珪迎战,守珪一阵胜之,再战再胜,屡战屡胜,终斩可突干之头,献首于长安。
屡建大功,能征惯战,必然深受赏识,张守珪战后被封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御史大夫,立碑刻字以表功勋,继续镇守幽州,随着荣誉光环的年深日久,守珪将军自己不禁也飘飘然起来,几年后,他手下有两员将官无故兴兵攻打胡人,结果反遭大败,张守珪知道后,不但不据实上报,反倒弄虚作假,虚写奏章,怎奈李隆基是个聪明人,几方对质,便感到事情不对头,于是派宦官牛仙童去幽州查案。
牛仙童,十二大宦官之一,走路眼睛看天,若说高力士红得发紫,那他牛宦官怎么着也算个“鲜红”,此刻身负国法而来,有皇帝陛下在背后提气,感觉很不一般,到了幽州,见官大三级,连张守珪也端茶倒水忙个不了,这张大将军倒是个光棍,很明白事儿,既然您老人家来了,我也不瞒您,一五一十的,全说了,说完了,黄的金、白的银面前一摆,怎么着,赏个面子吧?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