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太监往事——那些不是男人的男人们 第13节

点击:

陈蕃该批判,李膺也该批判,包括后世的袁崇焕、张煌言都该被批判,若不批判他们,我们又怎能进步呢?

东汉的外戚和士大夫败就败在不知“兵者诡道也”的含义,明明是你死我活的环境,却偏要规规矩矩的做人,结果肝脑涂地,但他们还不算最冤的,因为他们的斗争思路虽然很笨,但并不是全无技巧,后世还有一批和他们经历很类似的人,那批人的斗争经验和手段比他们还不如,输得比他们还要惨,那批人的名字叫“东林党”。

不过现在说东林党还早了点儿,继续说十常侍吧。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8-08 06:08
袁崇焕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我们求同存异,好么?

谢谢您的意见^_^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8-08 07:35
接上面:

陈蕃、李膺死后,宦官们捉拿余党,株连无辜,闹腾了十几年,这十几年中,有无数所谓的“叛党”被冤杀、流放,在政治层面看来,似乎阉人们很得势,皇帝、太后皆为其所控制,为所欲为,但外戚和官僚阶层的反抗并未停止,而是转入了地下,他们相互景仰,暗中往来,不断推出新的精神领袖,以求自我激励。

太学生们推出的精神领袖主要有:

“三君(陈蕃、窦武等)”,这是最高级别的三人,如太上老君办供奉,推崇原因:舍生取义;

“八俊”,以李膺为首的八人,列第一级别,推崇原因:抗阉一线英雄;

“八顾”,以名士郭泰为首的八人,列第二级别,推崇原因:德行高义;

“八极”,以名士张俭为首的八人,列第三级别,推崇原因:引导他人向往光明;

“八厨”,以荆州刺史度尚为首的八人,列第四级别,推崇原因:慷慨解囊,救他人于危难。

前后三十五个,有的死了,有的还活着,士大夫们将这三十五人如神般仰视,对其中还活着的人倍加爱护,爱护到什么程度呢?“八极”之首张俭得罪了大宦官侯览,侯览令天下通缉,张俭只好逃亡,他跑到哪里,朝廷的官吏就追到哪里,但总是抓不到,因为受到了当地豪门的保护,甚至当地的官吏都会挺身而出,保护张俭,为了抓此人,侯览大造舆论,说此人图谋不轨,威胁社稷,趁机再次打击官僚阶层,抓了好几百官绅,上千太学生被下狱,连续追捕张俭十几年,硬是没抓到。

有一次张俭跑到孔融府上,当时孔融还小,但很不怕事,款待了张俭,并给了他大量路费,好吃好喝一番送走了,之后当地官员追查下来,拿了孔融一家,没想到先是十几岁的孔融大叫“是我接纳的”,再是孔融的几个哥哥争先恐后喊“我接纳的”,闹得官员不知所措,最后竟说“你们想独自承当做好人的名声么”,然后把他们都放了。

当时不知有多少人保护了张俭,为此不惜家破人亡,文人阶层执著的以自己的方式,坚持着对宦官暴政的无声反抗。

说到此处真的让人颇为感动。

党锢之祸持续了十几年,官僚士大夫和外戚们也抗争了十几年,这十几年中,宦官们把灵帝死死抓在手中,“挟天子令天下”,占尽上风,曹节、王甫、郑飒、侯览等人或享尽荣华而死,或相互倾轧而亡,总之慢慢的死光了,但他们的子子孙孙却没有穷尽,接替他们的又是新一代从小黄门一步步做起来的大宦官,他们继续着上一代的贪婪,继桓帝杀梁冀之后的第三代专权宦官上台了(第一代单超等,第二代曹节等),这一代宦官的首要人物叫张让,第二位叫赵忠,共十二人,号称“十常侍”。

他们从小看着灵帝长大,等他们上台时,灵帝已经二十多岁了,这十多年就是和宦官一起过来的,想知道一个和太监共同成长的皇帝是什么样的么?听听灵帝刘宏同志的一句话吧:“张让是我爹,赵忠是我妈。”

当时的国家被宦官们损毁到什么程度呢,全汉朝几乎所有的省长、市长、县长、乡长,都是宦官们的亲戚子弟,他们鱼肉百姓,无恶不作,侵占民间大量良田、宅院,逼得老百姓走投无路,有冤无处诉,不但百姓颠沛流离,国家机器也损害巨大,当时大量出现了孝廉不孝顺爹娘、将军不会打仗、刀笔吏不会写字的情况,说到根子上,还是宦官子弟垄断了这些官职造成的。

群众曾经把希望寄托给皇帝,结果皇帝幼弱,也曾经把希望寄托给官僚,结果官僚乏术,十几年了,情况没有一丝改变,恶势力反而变本加厉,群众绝望了,他们出离了愤怒,人的情感一旦愤怒到“出离”的地步,局势就很难挽回了。

终于,老百姓们集体喊出了一嗓子:俺们还是靠自己吧!

黄巾大起义爆发了。

今日有事要办,写得不多,呵呵。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8-09 17:41
公元一百八十四年,一个叫张角的人联络了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的百姓,聚众数十万,头裹黄巾,造反了,就那么一瞬间,从河北到山东,从河南到江淮,暴动此起彼伏,局面不可收拾,无论是皇帝,还是宦官,无论是官僚,还是外戚,无论是普通文人还是太学生,都惊诧得目瞪口呆,在皇帝和宦官看来,老百姓这是疯了,汉灵帝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造反,这天下不是好好的么?不是顿顿有肉吃么?美女天天陪,歌舞夜夜有,我究竟做错了什么?

宦官们则非常生气,在阉人的眼里,皇帝是第一重要的。多少年来,他们一直是活在猛男汉武帝制定的游戏规则里,那就是中朝高于外朝,既然是中朝决定一切,而中朝里皇帝又是最大,那么抓住了皇帝自然就抓住了权力,在这场游戏里,有资格参赛的,首先是皇帝,其次是外戚,再次是官僚,然后是宦官,最差最差的,也至少是个地主,实在差得不能再差了,那也得是个文士(虽说只会抡着笔杆子送死),什么时候轮到黎民百姓了?

宦官们贪婪、固执的本性决定了他们对百姓的举动不可能有一丝一毫的理解,在他们横行惯了的思维里,庶民就是一群羔羊,就该受压迫,就该被剥削,就该忍受不公,就该打烂牙齿肚里吞,就该扇了左脸伸右脸还得面带微笑,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还欺负得不够,还没有“彻底”欺负服了,还得继续欺负,变本加厉的欺负,直到他们心甘情愿的当牛做马才罢。

小时候学校里经常有一些“土霸王”,他们以打架为乐,以欺凌弱小为能,以强者自居,宦官的心态和这些人很类似。

而官僚和外戚的感受则更复杂,曾几何时,官僚、外戚还与百姓站在一起,群众还作歌高声唱诵陈蕃、窦武、李膺的功绩,不想突然间所有的信任都不存在了,什么“三君”“八骏”也抵不过张角先生的一声吼,张先生的目标很明确,他要改朝换代,但官僚们恨的是宦官,不是皇帝,更不是东汉朝廷,所以官僚、外戚对黄巾军的态度是无奈、同情加恐慌,他们可以理解民众的义举,却无法接受他们的做法,在得知起义爆发的那一刻,每个官绅、贵族都在问自己:灭宦官是为了什么?

往小了说,是维护自己阶层的利益,往大了说,是为了国家。

可现在对这个国家造成最大威胁的,已经不是宦官了,是饥民,是失业者,是颠沛流离的农民,不管怎样,大汉不能亡,保住朝廷才是根本。

官僚和外戚们开始行动了。

宦官在净身前一般都出身很低微,净身后,由于基本都在宫内走动,接触的天地很有限,所以见识并不算广,他们之所以能在政治斗争中屡次获胜,主要原因是控制了幼小的皇帝,进而把握了皇权,把帝王当成了好用的枪而肆意妄为,但到底是见识不够,学识也很低,所以当遇到来自朝廷之外的危难时,反倒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外面的环境他们并不熟悉,他们不懂那里的游戏规则。

这就好比一只斗犬,将它放在斗狗场里与同类撕咬,可能屡战屡胜,但要把它放到大自然中,恐怕不几天就饿死了,与那些斗犬一样,宦官们都是窝里斗的高手,宫廷就是他们的斗狗场,但只要出了宫廷,立刻就傻。

和他们恰恰相反,抛开外戚不说,单论官僚阶层,就有不少“外斗”高手,他们之中的很多人与豪强地主接触广泛,在社会上根基很深,还有相当多的人本身就是豪强地主,黄巾起义虽说打击了宦官在社会上的的外延势力,但对他们的威胁也很大,官僚们深深地意识到,如果再不行动,恐怕自己就要同他们深恨的宦官们一勺烩了。

黄巾起义爆发之前,官僚们想利用自己在社会上的势力同宦官斗,基本不太可能胜利,因为皇帝攥在老公公们的手里,如果你想动粗,可能还没等怎样,宦官们早已拿了圣旨、提了大军来灭你了,但此时不同,宦官手里的大军和黄巾军PK去了,且PK不赢,这帮阉人整天被张角吓得坐卧不宁,找退路都来不及,哪还有闲心和官僚地主们斗?
久处下风的官僚们惊喜地发现了这一点——宦官们撑不住了,他们不失时机地向阉人们伸出了橄榄枝——我们讲和吧。

宦官们就如同西游记里的玉皇大帝,正不知如何降伏张角这个孙猴子,一见官僚阶层伸来了友谊之手,自然喜不自胜,但老狐狸毕竟不是吃素的,都到这个关头了,宦官们还拿了人家一把:讲和可以,但有个条件——帮我灭黄巾。

官僚阶层也变聪明了:灭黄巾可以,但你得先解除党锢!
很简单,放了我的人,我才能为你做事。

此时外戚贵族也不失时机地跑了过来:别忘了还有我!

宦官们犹豫了。

如果一个猎人捉住了一只老虎,但子弹打光了,人也受了重伤,此时又来了一群狼,他该怎么办呢?是放虎驱狼?还是凭自身残存的力量去搏斗?

这个问题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狼已经扑上来了。宦官们仅仅犹豫了一小会儿,便唆使灵帝下诏:赦免全体党人。

解放了,十余年的禁锢,在这一天彻底解放了,从此,地主官僚们带着对黄巾军深深的感念之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剿灭黄巾的战斗中,他们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有兵的用兵,没兵的招兵,或联合地方,或称雄一方,势力越来越大,武装越来越杂,终于摆脱了皇权的控制。

很简单的道理,黄巾起义前,官僚们是不允许拥兵自重的,更不允许独立发展武装,否则就是造反,有多少人想网罗党众,诛杀宦官,可刚一开头,便被政府军消灭在萌芽中。可黄巾起义后就不同了,政府军跟头把式的忙不过来,皇帝和宦官们实在没法,只好将募集民兵“合法化”,这一来属于地主官僚们的私人武装遍地皆是,等宦官们琢磨过味儿来,豪强们的武装早已不是萌芽,而是参天大树了,羽翼丰满,气势如虹,且披着合法的外衣,此刻宦官们再想灭他们早已不能了。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