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太监往事——那些不是男人的男人们 第11节

点击:


如果说李膺的抗争多少还有点为豪门大族争口气的意思的话,那么陈蕃的抗争则是很单纯的——国家为重。

陈蕃字仲举,淮北汝南人,少爱读书,名言:“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由此引发的成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那个时代光读书不行,书要读得多,品行也要好,这两样都达到了,名气自然就大,何况陈蕃的祖父曾任河东太守,虽说到了他这一辈家道中落,但宦门之后的书香气还在,终于在二十岁上,陈蕃在朋友的举荐下以孝廉入仕,做了郎中。

当李膺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到处剿灭为非作歹的宦官子弟时,陈蕃正在做乐安太守,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同僚们都在逃命,便问缘由,得到的答复是:快跑吧,朝廷派人来审查政绩了!

陈蕃很奇怪,便问:审就审他的,跑什么?
同僚们说:此次不同,因为来的人叫李膺!
陈蕃说,那你们赶紧跑吧,我不走,因为我没有贪污过一分钱。

不久,同僚们又回来了,说快出去迎接吧,贵人来了。
陈蕃问:谁?
同僚说:大将军梁冀的使者(其时梁冀尚未倒台),奉将军之命来让你办点事。
陈蕃说:等他来了再说。
一会儿有人禀报:大将军使者求见。
陈蕃说:不见,我是国家的太守,不是某人的家奴。
过一会儿又来禀报:大将军亲自来见!
这次陈蕃反应很快,蹦起来就往外走,赶紧去迎接。虽说骨头要硬,但心眼也不能缺,凡事讲究个度,刚正不阿没有错,可绝不能呆板。
走出去一看,梁冀连影子都没有,还是那个使者坐在位置上安然品茶。
陈蕃问:大将军呢?
回答:不这么说,你能出来么?
于是乎,陈蕃大怒。

谁都可以戏耍,唯独读书人戏耍不得,圣贤子弟,岂容戏谑?不教训教训你真是有辱先贤,随着陈蕃一声令下,皮鞭子劈头盖脸就甩了下来,一阵哀嚎之后,使者被活活打死,陈蕃也光荣离职,被贬为县令。

这就是陈蕃,一个纯粹的人。

顺帝死了,梁冀上台,接着梁冀死了,宦官上台,风风雨雨几十年里,李膺在成长,陈蕃也在成长,当李膺做了司隶校尉时,陈蕃已经做了太尉,太尉是三公之一,名列一品,此时的陈蕃已经是帝国第一大员了。

当宦官们将给李膺定的罪状交给陈蕃时,陈蕃轻轻说了三个字:我不签。

可以这样说,宦官们对争权夺利确实很在行,对官场生存也深有心得,但有一个领域他们不了解,那就是文化界。

京师文化界乃全国文化界鳌头,而京师文化界有两个著名的领头人,一个是李膺,另一个,就是陈蕃,二人自始至终就是一个战壕的,阉宦们拿着诬蔑李膺的罪状去找陈蕃签字,此正是冤家路窄,就好比逮捕陈独秀,却去找李大钊批准一样,实在是找错了人,拒绝率百分之一千。

陈蕃拒绝签字后,个人声望抖涨,京师太学生几乎打出标语,上书“不畏强权陈仲举”,要求朝廷放人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闹得甚是凶悍,虽说如此,有道是书生造反三年不成,宦官们根本不当回事儿,因为他们有枪杆子。

太学生们的主要本事有这么几类:

1、    上书苦谏;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宦官乱政,这还了得?故雪片般的上书飞往朝廷,封封都饱含热泪,字字都劝谏皇帝,希望其能够近贤臣远小人,中兴社稷,富强国家,凡事亲力亲为,罢黜宦官,那真是颗颗红心滴滴碧血,匡扶之情,跃然纸上,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惹得皇帝大怒,宦官越加猖獗。

2、舆论抨击;

数万太学生聚集起来,大骂太监,评论时政,翻黑幕、揭老底,把朝廷内的龌龊事掀个底朝天,顺便煽动老百姓一起闹,不要以为这帮高校生不懂得百姓语言,相反,他们非常喜欢用“民谣”的方式来揭露黑暗、发动群众,东汉的民谣又叫“风谣”,随风而散,传播速度奇快,太学生们把国家大事做成风谣,向着老百姓那么一吹,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就起来了,比如李膺和陈蕃的事迹,当时的风谣就这么唱的:“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很押韵,很好听,且概括性极强,利于推广。

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搞得谁都害怕,包括皇帝。

3、学嘲

如果上书没有用,舆论也无法改变事实,那么太学生们最后一招就使将出来——闹学嘲。学嘲,是太学生们最后的底线,所以每个太学生心里都有这么一句话:不要逼我出手!

东汉时的学嘲,是老师们首先上阵,后面跟着几千学生,人人手捧一封上书,向皇帝请愿,这时候你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否则,太学生们就要大闹皇城了。比如某人得罪了宦官,将要被杀,太学生们要求释放此人,皇帝如果不答应,那好,几千太学生就组成人墙,不许处死犯人,一定要杀,先杀我们。

没有一个皇帝敢杀几千太学生,就是几百、几十都不敢,因为他们虽然昏聩,但还不是桀纣,多少还想着留个名声给后世。

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逼着宦官们去变着法儿的杀人,手段更隐蔽,也更卑劣。

学生们的三个本事,两个都不具备实时效果,剩下一个还不足以把敌人打垮,所以闹得虽狠,李膺等还是没出狱,非但如此,陈蕃也被皇帝免职,连太尉都丢了,最后一个能保护李膺的人也被赶出了朝廷,似乎这世上再无天理,唯一能做的只能是造反。

万没想到,就在此刻,又跳出来一个人,正是这个人挽救了危局。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8-05 16:42
就当它是错别字好了,:)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8-06 12:03
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虽然很功利,却没说错,对东汉末期的各方势力而言,权力,就是永远的利益。

自从梁冀倒台后,外戚们所代表的豪门贵族陷入了彷徨,权力的雪橇被皇帝彻底回收,阉人作为拉橇的狗,肆意妄为,横行不法,不但祸害了百姓,也深深损害了豪族的利益,这种横征暴敛的行为迫使外戚们必须寻找一个与士大夫合作的契机,以制约宦官群体。

如今这个契机来了,那就是李膺被捕事件,以此事为背景,终于,汉末豪门贵族与地主官僚阶层结成了统一战线。

地主官僚阶层的代表人物自然是李膺、陈蕃,现在李膺吃牢饭去了,只剩下一个被革职的陈蕃,不久,一个人找到了似乎已经失去价值的他,那个人叫窦武,身份:皇帝的岳父(国丈大人);职务:城门校尉;有女名曰窦皇后,桓帝老婆,擅长枕边风及其他happy技术等。

窦武来的时候,身后还跟了一批太学生,老国丈指着这群人说,他们都是我的朋友。老头子这个举动无非是告诉陈蕃,我和你们一伙儿。
陈蕃苦笑,说久闻城门校尉喜欢结交太学生,今日一见果不其然,只是豺狼当道,恐无力回天了。窦武说不然,如果需要我帮忙,我鼎力相助。接着朗声斥责一番宦官祸国,声声泣血,字字大义,把周围人听得热血沸腾,连陈蕃也站了起来,窦武骂得大汗遍体,听者也都畅快淋漓,陈蕃一把拉住他手,眼中噙泪,窦武趁机道:“借一步说话。”

二人进了内室,窦武说我身为国丈,不能为国锄奸,惭愧,若他日有机会整理朝纲,还望太尉相助!陈蕃说那是自然,只是眼下李膺等入狱,不知有何良策救出?窦武说我自有办法,等我消息好了。

窦武走了,就在他这一来一往之间,外戚和官僚的联盟结成了。

窦武可不放空炮,他先找到女儿窦皇后,摆事实讲道理,痛陈革命家底,嘴皮子几乎磨破,终于使她深深认识到,宦官掌权对老窦家势力的威胁是非常大的,为了娘家人,她必须舍身劝诫皇帝了。

搞定了皇后,窦老爷子屁颠屁颠得又去找皇帝,同样,先晓以大义,从百姓之苦,到李膺之功,统统说了一遍,说得是老眼昏花上气不接下气,桓帝还是跟吃了秤砣一般:不放!老爷子说得没词儿了,见皇帝还那么执拗,也豁出去了,索性把岳父的身份端了出来,你放不放吧,不放就是不孝顺!

桓帝还真就怕这个,身为帝王,朝政昏乱是能力问题,易受蒙蔽是智力问题,但如果说不孝顺,则是人品问题了,从西周到东汉,除了杀爹囚娘的猛人秦始皇之外,大概没哪个皇帝敢冒这个天下之大不韪,窦武这么一来,桓帝就犹豫了,老头子一看有门儿,赶紧又烧了一把火:陛下如还是不放人,请允许我辞去城门校尉一职。

城门校尉是个武职,掌管京师城门驻军,官职并不大,但却不能允许窦武辞了,因为他这一辞,便是向世人表明,皇帝把岳父轰走了。这还了得?百年之后后人将如何看我这个皇帝?刘志马上一摆手:不行!岳父别着急,容我三思,散会。

桓帝心乱如麻往回走,正遇到窦皇后,不由分说也是狂劝一番,这次桓帝再也抵挡不住,终于下旨:都放了吧!但李膺等目无法纪,妖言惑众,罪不可尽免,以后不准入朝为官!

宦官们对皇帝的处理方法基本满意,因为他们的为人原则,是百分之百的“求财不求气”,一句话:“我发我的财,你做你的官,咱井水不犯河水,可若谁真的犯了我,我也不客气。”对于严重冒犯他们的李膺等人,能整死是最好,但眼下看来,整死他们的难度太大,连皇帝都骑虎难下了,既然如此,就退而求其次好了,反正他们以后不当官,也就再也妨碍不到我们了。

所以宦官们也没意见。

就这么着,放了。李膺等获释之日,太学生们欢呼雀跃,他们由此便有了一种思想:邪不侵正,只要正气凛然,奸恶必然有伏法的一天。这种思想不但太学生有,连陈蕃、窦武都有,可实际上,这是错的。
奸恶当然有伏法的一天,这没错,错就错在让奸恶伏法的条件不是“正气凛然”,或者说仅仅“正气凛然”是不够的,还需要策略和方法,而这些恰恰是义愤填膺的东汉“愤青”们看不到的,即便是作为首领的陈蕃和窦武也没看到,甚至李膺也没看到,他们都偏执的向着一个方向去思考问题,那就是“激进”。

李膺出狱后不到一年,桓帝便死了,死时三十六岁,竟然无后,这就乐坏了窦武,从李膺等被救出来那一刻起,窦武就认为自己的能力,已经可以和宦官阵营匹敌了,他无时无刻不在幻想着恢复昔日外戚豪门的荣光,巴不得有一天做个梁冀第二,因此他立刻联合自己的女儿、当时的窦太后,立了桓帝的侄子,十二岁的刘宏为帝,史称灵帝。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