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太监往事——那些不是男人的男人们 第12节

点击:


窦武立小孩子为皇帝的目的无非是想把持朝纲,这也是自西汉王莽专权以来,外戚使用的一贯方法,果然,因为小皇帝不懂事,所以窦太后临朝听制,她一听制便封窦武为大将军,窦武一上台就把李膺、陈蕃等人拉了回来,任陈蕃为太傅,陈蕃一回来就紧锣密鼓的开始准备干掉宦官,窦武则是一百二十个支持,一时间,所有的矛头,都冲着宦官来了。

宦官在干吗呢?

他们毫无办法。

此时左、具、徐、唐四大宦官早已作古,接替他们的是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飒等人,这批人仗着桓帝的崇信天不怕地不怕,抢男霸女侵吞财物,卖官鬻爵贪污不法,可谓除了好事儿,什么都干,而且此时的宫内和蔡伦时期还不一样,蔡伦时期,皇后、皇太后手下的宦官和皇帝手下的宦官还不是一路,有的向着外戚,有的向着皇帝,时不时还斗上一番,桓帝、灵帝时期由于宦官势力过于庞大,导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保住巨大的权力果实,宫内全体宦官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无论是太后、皇后手下的,还是皇帝手下的,都是一伙儿的,他们同进退共呼吸,相互提携,如同一窝蚂蚁般团结,对他们来讲,皇帝就是蚁王,只要这个蚁王在,刮风下雨都不怕,可谁知蚁王却突然死了,换了个新的幼蚁上阵,他们都不认识,可毁了,这群老蚂蚁不知所措。

偏此时窦武、陈蕃又在积极筹划着除掉宦官,他们集中了以李膺为首的一批大臣,连番向窦太后上书,要求杀掉所有宦官,以正世风,窦武身为大将军,陈蕃身为太傅,一个是中朝之首,一个是三公之一,在这二人摇旗呐喊之下,上至皇亲贵戚,下到黎庶平民,无不摩拳擦掌,恨不能冲入宫中尽屠老阉,看样子,宦官们的好运将就此到头,可谁又料到,一个致命错误,竟将这一切变成了一场悲剧。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8-06 19:33
多谢支持,有什么意见建议希望大家及时指正。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8-07 13:07
抗日战争期间,我党成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什么?因为敌人的势力太强大,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打垮它。

建国后,对于集体武装叛乱,我军一贯使用的方法是“首恶必办,协从不问”,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分化瓦解对方的力量。

兵法云:围城必缺。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动摇敌人的誓死抵抗之心。

许多时候,给敌人一个机会,也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遗憾的是,窦武和陈蕃都不懂这个道理,连李膺也不懂,在对宦官的斗争中,他们犯了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没给对方留一丝一毫的后路。他们向窦太后提出“杀宦官”的要求,这本没错,错就错在“所有”二字上,他们要求“杀所有宦官”,一个不留。

这等于逼着对手去团结一致,誓死顽抗。

由于该要求过于绝对,连窦太后都开始犹豫,窦武见女儿拿不定主意,不由得心急如焚,连番催促太后快下决定,窦太后思考再三,说:“把曹节留下吧。”

中常侍曹节,窦太后的贴身太监,极其得宠,他侍奉窦后多年,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比儿子都亲,他当时的地位,就相当于当年邓绥身旁的蔡伦,杀别人都可以,独此阉与太后感情极深,太后不同意。
其实谈判到此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如果窦武就此让步,抱着“一步一步来”的想法去操作,事情应该还有转机,可惜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坚持要杀尽所有宦官,和窦太后顶了起来,陈蕃见窦武迟迟不回,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太后不同意杀曹节,情急之下他也入宫劝说,一定要求窦太后尽屠诸阉,二人劝了半夜,还是没有转机,却不料隔墙有耳,宦官们早已知道窦、陈二人的计划了。

皇宫是宦官的天下,在他们的一亩三分地谋划着杀他们,岂能保密?
就在这天夜里,宫中沸腾了,曹节、王甫等秘密召集所有宦官,商讨对策,再说窦武、陈蕃,苦劝之下窦太后还是口风不松,二人正无奈,突然听说宦官们正在开会,不由得大惊失色,二人深知,此刻正是蛛蝎相斗之时,既然风声走漏了,谁先动手谁就能赢,抢时间是最重要的,此时二人也顾不得窦太后同意与否,立刻出宫回府,四下里派人去捉拿宦官,恰好宦官郑飒没来得及赶去开会,被拦住拿下,窦武、陈蕃派人审问,欲从他处得到口实,作为证据逮捕其他宦官。

郑飒,时任长乐尚书,作为一个宦官,他向往权力和金钱,也习惯了被人吹捧,但绝未想到自己的细皮嫩肉有一天还要经受血与火的考验,享惯了清福的他如何受得?便招了,说了一大堆丑陋内幕,特别将曹节的罪状也带出几桩,窦武、陈蕃大喜,心说这一下他可跑不了了,看太后还有何话说?

窦武、陈蕃此时又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循规蹈矩。都什么时候了,还要期待太后批准?而他们的对手恰恰是一群不按规矩出牌的人,此情形正应了那句话:“不是我们打不赢,是敌人太狡猾了!”与一群无赖对殴还要按部就班一番,是不是书呆子气太强了?

一句话,他们相当缺乏武装斗争的经验。

但宦官们可不缺。

这群人自幼就是苦出身,什么打架斗殴扔砖头抡菜刀的事儿没干过?左右都挨了一刀了,身家性命早豁出去了,没儿没女的全无挂记,再加上读书少,无知者无畏,心中全无那些个规矩道义,本就是陷害人编瞎话惯了的,闹将起来谁怕谁?

生活反复告诉我们:书生通常都打不过无赖。

丰富的宦海经验,使曹节和王甫对眼下的形势非常明了,他们为此还作了深刻地分析,曹节认为,大将军窦武掌军队,太傅陈蕃掌百官,如今权、势都在他们手里,要想自保,只有抓住皇帝这个救命稻草,只要控制了皇帝,就等于控制了局面,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如果用皇帝的命令抢先一步拿到兵权,就等于赢了。

可曹节是太后身边的宦官,皇帝能听他的么?

能,因为灵帝只有十三岁。

所以曹节下令:

1、    将窦武、陈蕃的奏折向所有宦官展示,以求得宫内的舆论支持,造成同仇敌忾;
2、    立刻去找皇帝,谎称有人造反,让其下诏平叛;
3、    待皇帝下诏后,立刻带人救出郑飒,销毁口供;
4、    持皇帝诏书,以平乱名义,令驻京各军捉拿窦武、陈蕃;

计划已定,行动开始。

步骤一实施之后,全体宦官大哗,纷纷要求皇帝主持“公道”,“不法之徒可杀之,我等何罪,当族诛乎?!”宫内霎时乱成一片,趁此时,曹节立刻进宫,对灵帝说陛下大事不好,有人想杀官造反,就要闯进宫来了!

灵帝孩子一个,登时手脚冰凉,曹节说还不赶紧让王甫为黄门令,领宫内宦官去抵抗?灵帝手忙脚乱命王甫为黄门令,令其率所有宦官去“抗贼”。

曹节说光凭宦官怎成?快下诏让老奴我去调动军兵来护驾!

灵帝吓得六神无主,立即拟了诏书准了。

什么都齐全了。

王甫马上领着宦官们直奔牢狱,这群人如今已经是一根绳的蚂蚱,团结得紧,到那里拿出圣旨,顺利提了郑飒,毁了口供,同时以灭叛党之名,杀了窦武派去审问郑飒的官员,救出郑飒之后,立刻兵分两路,郑飒带一路去捉窦武,王甫带一路去劫持窦太后,王甫很明白,如今能救窦武他们的,只有太后,软禁了太后,才能确保行动成功。
计议已定,王甫带人入长乐宫,拿出圣旨对窦太后道:“有人入宫造反,我等奉旨保护太后,请太后将玉玺交出,以防格斗起来,丧于奸人之手。”窦太后不知所谓,见王甫凶神恶煞般,平日里绵羊般的宦官们都是刀出鞘箭上弦,吓得浑身乱颤,竟真个将玉玺给了王甫,王甫大喜,如此这般,再不用皇帝下圣旨了。

再说郑飒,带着一群宦官去捉窦武,一入窦武的府就吃了大亏,窦武是大将军,儿子窦绍是步兵校尉,不是吃素的,见势不妙,父子二人二话不说,领着府中一百多号人就抄起了家伙,郑飒带的是一群宦官,虽说打架拍砖杀鸡勒狗的事儿没少干,毕竟武艺不精,况且胯下空空,雄性激素严重缺乏,力气也不足,被窦武父子杀了个大败,射死射伤好几个,这郑飒是扭头就跑,同时派人飞马报告曹节,曹节立刻拿着圣旨,令刚从战场上回来的匈奴中郎将张奂协同王甫,率羽林军去捉拿窦武、陈蕃,张奂和羽林军都是粗人,见有圣旨,也不多问,立刻出兵。

张奂同王甫率军去捉窦武,可巧,途中正遇陈蕃,原来这陈蕃是个君子,得知宦官发动了兵变后,他首先想到的不是逃跑,而是窦武的安全,他马上派人去打探虚实,果然,宦官们正在攻打窦府,陈蕃是个文人,情急之下想不出更好的办法,连忙通知朝中官员,企图用外朝的势力去帮助窦武,可这些个官员平日里办公室做惯了,怎见过刀兵?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应付这种局面,陈蕃见事情紧急,容不得多想,便带了八十余名官员各持兵器去救窦武,这可是真急了,兔子也要咬人了。

谁知走在路上,正遇羽林军,张奂见是陈蕃,知其素来德高望重,倒也犹豫,反是阉宦王甫来了精神,立令羽林军展开进攻,拿下陈蕃,可怜八十多个文官,别说打仗,就是搬块砖都嫌累,怎生抵挡?当即全部被捕,王甫派人禀报曹节,曹节当机立断:杀陈蕃!

一代高士,就此殒命,消息传出,天下壮士无不泣血。

杀了陈蕃,张奂、王甫率军直扑窦府,窦武一见不好,知道大势已去,与窦绍杀开一条血路,逃到洛阳,又觉得天地之大却无容身之所,父子二人慨然长叹之下,挥剑自戕。

自李膺入狱开始,到陈蕃、窦武身亡,这一番历时不到两年的、轰轰烈烈的灭阉之战,至此结束,陈蕃、窦武死后不到一年,李膺也被捕身亡,宦官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从此以后,皇权的代表——宦官,再次占了上风,由贵族阶层和官僚地主阶层联合起来的夺权行动,失败了,这次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党锢之祸”。

记得高中时学习历史,无论是于谦、贾谊,还是岳鹏举、文天祥,说到最后都得加一条罪状:他们都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没错,他们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有狭隘性,但这并不妨碍后人去学习他们的风骨与气节,如果问他们是否该被批判,确实该批判,但不是批判他们为了封建统治者服务,而是要批判他们是那么的死脑筋、不开窍,那么的百折不挠、不惧艰险,那么的刚正不阿,那么的以天下为己任,直到流干血、头颅断、身为齑粉,也无怨无悔。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