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如今的天下,再不是他们说了算。
十常侍写完了伪诏,派人拿出宫,送给尚书卢植去安排,卢植是什么人?一看这诏书内容就疑心大起,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启用宦官的亲信?就走到宫门前,大声叫了一句:“请大将军出来共议。”张让在里边一听,这个气,他不是要他们大将军么?好,把脑袋给他扔出去。一个中黄门宦官把何进脑袋捡起来,破着嗓子喊:“何进谋反,已伏诛矣!”说着“呼”就把脑袋隔着墙给撇出来了,把卢植吓一跳,吴匡、张璋、袁术一看哎呀,死啦?!这几位眼珠子就红了,领兵往里就闯,这下好,没了何进,再也无人阻止这帮锐卒猛将入宫杀阉,张让一看不好,赶紧令宦官们紧闭宫门,同时让宫中仅有的那点儿宿卫武士上去抵抗,袁术立刻派人由城外就把王匡给找来了,合兵一处猛攻皇宫,最后烧毁宫门,一拥而入,张让一看顶不住了,往里就跑,令十常侍之一的段珪率领众阉宦劫持了何太后、皇帝刘辩、陈留王刘协等,打算逃出京城,没想到正遇卢植。
卢植这辈子,立过学堂,教过弟子,领过军队,剿过黄巾,可谓文武双全,一向敬重李膺、陈蕃,自己也同宦官斗了一辈子,曾差点儿被迫害致死,因此恨透了这帮阉人,今日一看十常侍大势已去,他趁乱捡了套甲裹上,又拿了一杆长戟,虽说是老哥儿一个,看着也挺吓人,他拿着兵器自北往南走,打算进宫去保护后、帝,结果正遇张让等劫持皇室,卢植大喝一声,吓得段珪手忙脚乱,何太后趁机连滚带爬的扑过去喊救命,段珪他们也顾不得了,撇下太后继续跑,一群人就出了皇宫。
直到现在,宦官们仍旧把皇帝当成救命稻草,可见宦官乱政的根本。
再说袁绍,袁绍是汝南汝阳人,出身望族,他家祖上四代,共有五人曾任三公,《三国演义》里说袁家“四世三公”就这么来的,宦官专权,中朝霸道,对挺立外朝多年的袁氏势力是个沉重打击,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袁氏一直以名门大族的身份,不断支持着太学生及地主官僚、外戚的抗阉斗争,而今十常侍大势已去,袁绍得到消息,弟弟袁术与王匡、吴匡等正在率兵追剿阉人,他也不闲着,马上找来叔叔袁隗,商量怎么配合袁术他们,袁隗说外面尚有宦官的朋党樊陵、许相未灭,留着是个祸患,袁绍赶紧拟了个伪诏,就把这俩人骗来给杀了,随后找到何进的弟弟何苗,二人率军直奔宫阙,和吴匡、张璋等人合兵一处,大杀四方,宫里没来得及跑的宦官被他们杀了个罄尽,这帮人认宦官的标准只有一个:胡子,有胡子便是男人,没胡子必然是东方不败,见到没胡子的就杀,也不知误杀了多少,大概那时候没长胡子的男人们都恨不得脱了裤子给他们看,只可惜来不及了。
这次灭阉行动是自春秋战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自春秋战国到东汉末,历史上发生过两次灭阉,第一次发生在秦朝,发起人竟然是赵高,第二次发生在汉末,发起人是整个外戚、官僚地主阶层。第一次灭阉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宫廷,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赵高想趁乱称帝,便令女婿阎乐率军入宫杀二世胡亥,秦朝的宦官制度还没有东汉那么发达,所以宦官们除了赵高之外,都挺老实,加上秦法严苛,也不敢随便结交朋党,因此赵高专权时,其他宦官还在老老实实值班,当阎乐率军冲入时,秦朝宦官们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拿起武器,保卫皇宫,他们与士兵展开混战,最后几乎全部阵亡。
继续看东汉末的宦官,汉末的阉人们遭遇了秦末阉人们同样的命运,但他们可没那么英勇,而是一个个跟驴似的,尥着蹶子跑,跑慢了的全死于刀下,张让、段珪运气还不错,逃出了京城,赵忠的运气就不怎样了,这位十常侍里面的二号人物严重缺乏锻炼,跑不动,吭哧瘪肚的正在挣命,不想正遇袁绍、何苗,哼都没哼一声就做了无头鬼。
这时候吴匡来了,他也拉了一位做帮手,是董卓的弟弟董旻,二人领兵到处追杀宦官,迎面碰到何苗,吴匡一见何苗这火儿“腾”一下窜起多高,心说当初要不是你收了贿赂,死劝何进不要灭阉,何进能有今日么?现在你看宦官不行了,才领兵围剿,这颗迎风倒的草!吴匡冲着手下人就嚷:“杀大将军的就是此人!”士兵们都杀昏头了,哪管这么多,一听,哦,就是他?杀啊!一拥而上就把何苗宰了,这何苗是此次行动中死得最最冤大头的,他是真正的“生于忧患,死于糊涂”,见了上帝都说不清到底干嘛来了。
这场兵乱,前后杀宦官两千余人,汉宫阉人尽毙。
回头来再说卢植,他救了何太后,安置好,自己接茬追张让、段珪他们,途中正遇王允(就是三国演义里貂蝉她干爹),王允一看嚄,卢尚书好脚力,这大年纪还追得欢,不错!卢植说皇帝还在他们手里,快追!王允一听什么,皇帝?哎呀不好,追!他身体差跑不动,就派了手下掾吏闵贡随卢植同去,顺便还带了一些人,这闵贡年轻体健,几下子就跑到卢植前面去了,张让等慌不择路,人多跑不快,便让闵贡追上,闵贡手持利剑,狂呼乱喝冲入人群,对着这群阉人就下了死手,此人身高力大,武艺高强,可比杀猪的何大将军厉害多了,前后左右一顿乱劈,连斩宦官数人,张让等人一看活不了了,惨叫一声,投河自尽。
至此,十常侍彻底消失在历史烟尘中。
东汉以外戚专权而用宦官,又因皇帝幼弱而大权旁落,宦官,是社会的毒瘤,是整个东汉王朝的癌症,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势的需要而屡立幼帝,致使孤儿寡母无法治国,终至阉人乱政,使整个吏治陷入混乱,终于激起了全社会各阶层的大反抗,“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宾客典据州郡,辜确财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宦官胡乱参政,就好比一个健康肌体突然间癌症发作一样,势不可控,癌细胞最最肆无忌惮的时刻,便是肌体濒临死亡之时,一旦肌体死了,再厉害的癌细胞也只有同归于尘。
十常侍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予取予求,横征暴敛,鱼肉百姓,诛杀异己,无恶不作,根本无法遏制他们的汉王朝最终在他们的蹂躏下颓倒,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强势群体,如果想保持自己的强势,必须要懂得回报社会、还权于民,否则必不长久,老话说“富不过三代”,甚有道理。
东汉外戚和宦官斗了足足百余年,到头来也和宦官一样没于尘土,由此可见,内斗的结果就是国家衰亡,同归于尽,这里没有胜利者,即便是依靠着外戚和民众起义而崛起的豪强地主阶层,也不是最终的胜利者,他们陷入了另一场巨大浩劫中,董卓、丁原、袁绍、曹操、公孙瓒、孙坚、刘备等人将悉数登上舞台,浪花淘尽英雄的三国时代开始了。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8-14 15:30
第九章 宦官三国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三国时代诸侯逐鹿、争霸中原,豪杰辈出,在那段天地里,英雄不寂寞,董卓弄权,王允定计,孙坚起江左;曹操专横,玄德入川,关羽争襄樊;彝陵大战,平定南中,孔明出岐山;一出出一幕幕恍如昨日,在三国前期,无论是曹魏、蜀汉还是东吴,都没有出现过宦官乱政的情形,连阉人得宠这种事也没发生过,这和当时动荡的局势以及时人对汉末宦官专权的忌惮有关。
曹操的老爹叫曹嵩,此人是安徽人氏,曹嵩本是官宦子弟,他爹,也就是曹操的爷爷,名叫夏侯睿,这夏侯睿年轻时做过县令,是个正人君子,他做人的信条就是“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种做人态度在当时的社会上是很罕见的,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他当了个穷官,为官一任,竟家贫如洗,老婆哭、岳父骂,更倒霉的是,此人虽一贯木木讷讷,却也不怎么的,竟在顺帝死后、桓帝继位初期,赶了个时髦,参合了党争,也不知是得罪了外戚还是宦官,反正被罢官赶回老家。
此公怀着一颗倒霉的心,回去一看,家徒四壁,夏侯睿愁得不行,偏此时老婆生了,曹嵩一声响亮,来到人间,夏侯睿一看这怎么办呐,养不活啊,巧了,正好此时大宦官曹腾想要个干儿子,朋友们就把消息透露给他了,说你要活下去也不难,干脆咬咬牙,把孩子送人算了,一来自己也就此翻身,二来孩子的未来也有着落,夏侯睿思考再三,一看自己这穷样,估计这辈子只能吃糠,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咬咬牙,跺跺脚,就把孩子送给了曹腾。
曹腾可了不得,此人和夏侯睿是老乡,汉安帝时入宫为阉奴,陪太子读书,聪明伶俐,文化也高,从小黄门一路做到中常侍,汉顺帝死后梁冀专权,曹腾知道宦官的势力不敌外戚,便处处拥护梁冀,后来桓帝杀梁冀,曹腾又不失时机地投靠了单超等人,再次得到重用,此阉八面玲珑,三十年不倒,曹嵩从小被他养大,算是投对了胎,曹腾死后,曹嵩年纪轻轻就举孝廉入仕,还袭爵为费亭侯,汉桓帝时,曹嵩升职,当了司隶校尉,显赫一时,老爷子一高兴,生了一胎,就是曹操。
所以这曹操其实是夏侯氏的后代,这也就是他起兵以后,军中多用夏侯氏为将的缘故了,夏侯惇、夏侯渊说起来是他亲戚。三国风云人物无数,与宦官有关的却不多,这曹操,就是头一个。
曹操实际上很不喜欢别人提起这段故事,因为十常侍的缘故,当时社会上各阶层对宦官极其厌恶、鄙视,曹孟德自己也觉着挺羞愧的,他为了扩大势力、巩固政权,一般都很避讳他人说自己的父亲是宦官养大的,但这是事实,虽然他不喜欢,却无法封住所有人的口,特别是他的政敌,总喜欢往他伤口上撒盐。
袁绍与曹操争天下的时候,就很不客气地把这段历史扯了出来,那位曾经劝何进不要招豪杰进京的陈琳,当时在袁绍手下做事,他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把曹操骂了个体无完肤,文章一开头就说:“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其实曹腾虽然投靠了单超、左悺、徐璜等,但并未鱼肉百姓,陈琳这是故意把屎盆子往人家脑袋上扣,接着又骂曹腾是“饕餮”,说他“羊身人面,其口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彻头彻尾的人身攻击,还顺便骂了曹操的祖宗八代,说曹嵩、曹操都是饕餮的后代,还说曹嵩是“乞匄携养”,难听至极,充分演义了曹操祖、父的发家史,当真是骂得狗血淋头,曹操当时正在犯头疼病,一看这篇檄文,头疼居然好了,可见这段家史对他的刺激。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