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太监往事——那些不是男人的男人们 第34节

点击:


士兵怒道:“国忠乃国贼,贼可入朝堂,必仗本家,本家为贵妃,贵妃乃贼本也,不杀贵妃,我等心实难安,君王日后必为所迷!将军若从我等,请禀君王除此贼本,若不从我等,刀剑说话!”言毕皆持刃在手,群情汹涌,局面愈发难控。

高力士吓得面色发白,冷汗直冒,他脚步踉跄跑回御帐,跪倒在地:“请陛下速下决定!”

这句话什么意思,李隆基明明白白,此刻高力士自然要站在皇帝的角度想问题,虽然平日里对贵妃恭恭敬敬,但这种恭敬源于皇帝,敬她为帝,弃她也为帝,其实在高力士眼里,帝王的生命远比一个女人重要,眼下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再耽误下去会怎样谁也不知,搞不好士卒杀了御驾,全部投了叛军也说不定,艰难时刻,人心险恶,这样看起来,一个女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宦官终究是宦官,不懂得怜惜人的,李隆基方寸大乱,外有禁军哗变,内有近臣相逼,老命顷刻间就可能不再,自己死了倒是小事,丢下这大唐江山如何是好?如何有脸面见高祖太宗?心里乱作一团,而将士呱噪,已经欲入御帐,大将陈玄礼拼命阻住,高力士汗如黄豆,叫道:“皇上!三郎!”小名都喊出来了,性命攸关。

当高力士拿着“赐死贵妃”的诏书走出来时,士兵们欢呼雀跃,他们胜利了,这就是历史上的马嵬坡之变,为此诗人郑畋还专门写诗一首缅怀杨玉环: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其实,这些军兵的思想远没有那么高尚,他们杀人最大的动机,就是泄愤,因为长安丢了,他们被迫走了上背井离乡之路,赌不了钱,喝不了酒,玩不了女人,这些都是愤怒的源泉,杀杨国忠和杨玉环,完全是无处发泄的结果,“愤懑”这玩意儿,是可以反复积累的,就算是暂时发泄出去,只要境遇未变,过不了多久就又会产生,因此在杨玉环死后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士兵们又发作了,他们骂人、打架、毁坏庄稼、欺负百姓、抢夺民财,吓怕了的唐玄宗和高力士不敢制止,没有了杨国忠和杨玉环,士卒们再也没了发泄的目标和哗变的理由,最后难以自制的开始当面辱骂皇帝,高力士力劝玄宗隐忍,终于天不灭唐,川中官员得知皇帝避难,前来迎接,恰在此时到了,还带来十万匹春彩,唐代绢锦可做货币,高力士立刻对玄宗道:“赐春彩可安人心!”

李隆基步履蹒跚的将春彩陈于地,对众军道:“君等不愿背井离乡,朕深知,朕无德,连带大家受苦,实无面目入太庙也,但念往日在长安时待君等不薄,还望君等尽力保驾。”说完岑然泪下,吩咐赐彩与众人。

老李七十了,不容易啊。

就这么磕磕绊绊走到成都,一切才逐渐安稳了,至于安史之乱该如何平息,玄宗早已没那个精力去思考,他把这一切都交给了太子李亨去办,自己在四川做起了太平君王,直到有一天,一个信使自朔方来,手里拿着一封黄绢,他来到李隆基面前,说,这是驻军朔方的天子李亨的圣旨,请太上皇一观。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9-15 09:26
书接上回:

“天子?”当听到使者说出“天子”二字时,李隆基一惊:“我儿以太子名义留陕豫平叛,为何称‘天子’?”

“禀太上皇,昔日上皇西行益州,太子途中为百姓所强留,后组织人马,欲收长安,无奈贼兵势大,辗转去了灵武朔方军中,建太子行辕,召集四方兵马讨贼。西北诸将以为,国不可一日无君,而京师沦陷,朝纲尽废,上皇西行,人心不稳,若重振旗鼓,必先重振朝纲,往日朝中重臣,见贼来无不惶惶,唯太子,迎难而上,不惧刀槊,为当代楷模,如继大统,则为御驾亲征,天子督战,士气如何不振?将士如何不用命?士子文人如何不投效?贼指日可破也,此朔方军拥太子登基之原由,今天子有旨,改年号为至德,尊陛下为上皇!”

李隆基与高力士听罢,早已惊呆当场。

这叫什么?

这叫趁火打劫。

明皇看看高力士:“力士,随朕来。”二人舍了使者,到僻静处,李隆基几欲跌倒,亏高力士扶住,明皇噙泪道:“他日贼破长安,朕身为天子,西逃益州,独留李亨于险地,固然不对,但纲常人伦岂可废?朕并无退位诏书,太子却妄称天子,此与谋反何异?与安禄山何异?”

高力士眉头紧锁,即便机巧如他,此刻也半个字也讲不出。

顿一顿,明皇继续道:“昔日高祖立国时,暂为唐王,便曾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而炀帝并无退位之说,今李亨效高祖故事,此为反也,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高力士脑袋瞬间如硬盘般转了7200转,道:“不知陛下有何良策?若无良策,何苦自寻烦恼?川兵不能战,而此刻天下汹汹,那安禄山之兵,乃往日之幽州军,由名将张守珪亲自带出,天下无敌,能与贼军一战者,唯朔方军也,今朔方军拥太子即位,无论怎样,也还算是大唐衣钵,陛下切不可自相残杀,使贼人相乘,何况陛下年事已高,不能戎马,而贼难平,太子行天子事代陛下劳顿,未必是坏事。”

听高力士此番话,明皇心略宽了一宽,但仍切齿道:“什么代我劳顿,什么不可一日无君,这都是朔方那班悍将干的好事,以为我不知?那班人马随李亨打仗,见朕逃到益州,一来心中不平,二来恐日后胜了,太子不是天子,不能封王拜相,讨不到封妻荫子的赏格,便索性逼亨儿登基,这叫趁乱夺位!”

高力士道:“即便如此,陛下也不可动怒,请速回殿上,以免使者生疑。”

主仆二人回到大殿,明皇早已改了一付欢颜,对使者道:“吾儿应天顺人,改元至德,不忘忠孝,吾尚何忧?吾祝皇儿早日讨贼成功,收复两京,以告太庙。”

使者垂首:“谢上皇!”

高力士在旁却道:“两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汉北尽为战区,天下痛心,陛下怎言‘何忧’?臣不敢闻!”

明皇立时垂泪:“全赖吾儿!”

使者看了个清楚,心中明白,再三叩谢隆恩之后,回朔方军中报信去了,自此唐明皇顺利下课,唐肃宗李亨为政,高力士也随着李隆基退位而走下神坛。

江山代有阉人出,各掌实权好几年,远在甘肃灵武的李亨当了皇帝后才发现,身边无人可信,安禄山造反令皇家威信大失,如今禁军、大臣、宗室,全部被李隆基带到四川去了,李亨身边除了驻守灵武的边防军之外,再无他人,而这些人就如李隆基预料的那样,无不想着升官发财,他这个皇帝,完全是被利用的,那些个兵将明着尊他为帝,实则并不真的看好他,只是拿他当个升官的台阶罢了,李亨根本指挥不动这些朔方人马,能指望谁呢?他转过头来四外打量,发现只有一路人和他最为亲近,那就是宦官。

唐代的情况和东汉不同,东汉中后期虽然国政混乱,但统一的形势并未改变,也没有大规模的兵戈四起,而唐代走到中期,就已经四处冒烟了,所以东汉的宦官虽然跋扈,但还是得看皇帝脸色行事,因为兵戈未能直接威胁到帝位,皇帝还在,体制还在,他们也不得不按照规则行事,而唐代宦官却不同,两京都丢了,皇帝都跑了,天下称帝者比比皆是,朝纲尽废,想掌权,全赖兵强将勇,李亨为此还建立了自己的禁军,以图自保,同时基于对所有人的不信任,效仿李隆基,用宦官掌兵,他为什么不亲自掌兵呢?

因为他没有那个能力。

这李亨,是个温室里的花朵,他这辈子,只图个乐儿,不想花精力去治国,由于他不是武惠妃所生,所以年轻时经常担惊受怕,怕被武惠妃进谗言废了,武惠妃死了,他又怕李林甫害他,李林甫死了,他又怕杨国忠害他,怕了一辈子,这辈子除了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之外,他什么也没学会,因为他不敢学,怕学强了,害他的人更多,此人本想逆来顺受的做个太平国君,谁知大乱骤降,反倒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太可怕了,对一个极不愿意承担责任而又不得不承担的人来说,赶紧将这一摊子事儿交出去,就是最好的办法,交给谁呢?

自然是唯一能取得他信任的宦官。

还记得前面说过的,宦官专权的必然条件有:

1、    皇权受到了来自权臣的威胁;

2、    皇帝比较懒,对执政的兴趣不大,又不愿放弃政权;

3、    皇帝年纪小,且非太后亲生,并不懂如何执政;

4、    皇权和兵权没有分离。

历史告诉我们,这四个条件中的“1、2、4”或者“1、3、4”合在一起,定会引起宫廷斗争,又必会出现宦官专权,李亨的情况,就属于“1、2、4”组合,他虽然指挥不动朔方军,但他有自己的禁军,宦官,就是禁军的领头人。

二十年前,有一名小宦官名叫李静忠,在宫中养马为奴,无人看重,当此阉四十余岁时,也还是个弼马温一类的货色,如果照此下去,他一辈子也就是个养马的,唯一不同的是,二十余年的经验使他的养马技术飙升,他养的马越来越壮,于是,他被推荐给当时的太子李亨,负责东宫的马厩,没什么新鲜的,除了养马,还是养马,但安史之乱来了,这场大乱摧毁了一切上层建筑,连原有宦官格局也被打破了,当李亨被责令领兵抗敌时,这名叫李静忠的宦官敏锐的感到,一个新的格局就要产生,这场大乱对他来讲,也许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是,当所有的东宫奴仆都在逃跑的时候,只有不多的几个宦官还在拼命跟着,其中就有李静忠,还有一人,叫鱼朝恩。

鱼朝恩在职衔上,比李静忠要高,李静忠无非是个养马的,而鱼朝恩却是给事黄门,但李静忠虽只是个养马的,养的却是太子的马,鱼朝恩虽为给事黄门,当得却是皇帝的差,比起来,关系上,比李静忠隔了一层,如今昔日的皇帝成了太上皇,昔日的太子成了唐肃宗,李静忠倒被提拔起来,做了元帅府行军司马(相当于军委总参谋长),而鱼朝恩,只是做了个监军。

身边有了保护自己的人了,李亨的心稍微稳定下来,下一步,他就开始寻找甘心为他打仗的将领,宦官,顶多能保护自己,打仗还得靠那些将领,他找来找去,找不到,这帮子西北派将领各个贼精,只知维护实力,哪知为国尽忠?万般无奈,他只好把正在河北与史思明大战的郭子仪、李光弼调回灵武,这一来他倒是有兵可用了,可白白浪费了郭李二将在河北大造的大好形势,致使河北再次全部沦陷。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