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太监往事——那些不是男人的男人们 第36节

点击:


从此后,他成了一名“私阉”。

安禄山反叛后,他被迫随军开往长安,又成了一名“叛阉”。

自秦到唐,虽然大多数宦官都很坏,但明目张胆的背叛国家的还不多,最有名的,也就是西汉宦官中行说,想当年冒顿单于死,老上单于继位,汉文帝鉴于国力不强,便仍旧进行和亲,嫁了个宗室女,派些个宦官相随,其中就有一人叫中行说,他一看匈奴苦寒之地,自然不愿意去,但圣旨下来不得不去,临走前,此阉恨恨连声,道:“汉国派我去,我必使汉国悔。”当时汉文帝毫不在意,认为一个阉人能兴起多大风浪,结果此阉十分厉害,到了匈奴,立刻叛国投降,投降后第一件事儿,就是教匈奴人识数,说出来不怕人笑话,此阉未到匈奴之前,匈奴人居然不会数数,不知道一二三四五,“一加一等于二”对他们来说,那绝对是个“歌德巴赫猜想”,直到有朝一日中行说到了,匈奴人才明白什么叫加减法。

中华文明,就这么流到境外,论起来,那上帝之鞭阿提拉横行欧洲时,实在应该把中行说这个启蒙者供起来。

中行说乃是匈奴的三朝元老,老上、军臣、伊稚斜,都有他,最后终于在卫青霍去病入漠前死了,他算是“叛阉”之首,在他之后比较有名的“叛阉”,可能就是李猪儿了。

严庄一直在思考着如何策反李猪儿,思来想去,有了,就一招——逼其就范,一开始就让他害怕,而不是同他商量,于是他找到李猪儿,说:“安禄山有谋逆大罪,今又残暴无道,我们已经打算除掉他,你身为身旁侍者,罪不可数,打算怎么办吧?”猪儿一听,大吃一惊,一方面他为安禄山将死而欣喜,另一面,他又为自己的前景担忧,当初被阉之恨何曾忘?如今天天挨打受骂,更是火上浇油,两方面一斟酌,李猪儿提出了一个既“将功赎罪”又“报仇雪恨”的方法——由他去刺杀安禄山。

要的就是这句话。

公元757年正月初一的一个黑夜,严庄、安庆绪令属下军兵做好一切准备,之后假意入宫警卫,李猪儿见外兵来,便悄悄潜入寝帐,此时安禄山还在大睡,猪儿蹑手蹑脚抓起安禄山放在枕边的刀,抽刀在手,就琢磨该往哪儿下家伙,李猪儿是个宦官,没杀过人,虽说对安禄山满腔仇恨,可到了真动手的时候,就有些傻了,砍脖子?他没这个准头;砍脑袋?万一他脑袋硬,没砍死就麻烦了,砍哪儿呢?
肚子。

安禄山浑身上下最大的目标,就是这里,这肚子垂过膝盖,肥得没法儿系裤腰带,每次系腰带,都得三个人,一个人负责系带,两个人负责抬肚子,李猪儿一看就这儿最好下手,他一咬牙,一刀就劈下去了,别说,刀真快,刺棱一下,就把肚子划开了,安禄山腹破肠流,立时惊醒,醒了睁眼一看,什么也看不到,青光眼,他用手一摸,刀没了,大叫一声:“这是家贼!”叫完了,肠流干血流完,死了。

安禄山一死,安庆绪即位,那位李猪儿之后怎样了,不得而知,安史之乱持续近八年,山河破碎,风雨飘零,一位叛军中的宦官的命运实在不值得史学家关注,但说句实话,他实在是个敢于快意恩仇的宦官,其不愿逆来顺受的反抗精神和胆量,值得赞许,虽说里面也有些被胁迫的味道,但不是每个宦官到那时都敢举刀的。

安禄山死了,安庆绪上台,此时叛军的力量还很强大,仗又打了几年,叛军起了内讧,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称帝,当时安庆绪的残余武装刚被唐廷剿灭,长安已被收复,肃宗李亨打算派郭子仪、李光弼继续攻打史思明,就在这关键时刻,又有一个宦官横空出世,竟两次打乱了郭、李二人的安排,致使安史之乱继续扩大,局面再次难以收拾。

汉代乱阉多,唐代蠢阉多。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9-18 12:33
李亨总喜欢用宦官当监军,他派去专门监督郭子仪和李光弼的那个人,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鱼朝恩。

鱼朝恩简历:

性别:阴阳

军职: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简称:宣慰使

公职:左监门卫将军、内侍省内侍监

籍贯:泸州

记得前面提到过,鱼朝恩一开始无非是个监军,怎么就一下子作了内侍省内侍监了呢?这个职位,与当初的高力士等同,原来,鱼朝恩自幼聪慧,善于狡辩,遇到盘诘则对答如流,这一点,比那个李护国要强,所以在两京即将收复之时,鱼朝恩的能力逐渐被李亨认可,提拔为内侍省一把手,兼禁军司令,兼国家安全部部长,“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个职衔,就从鱼朝恩这一代开始的,他的职权,比监军还要大,监军无非是监督前线大将,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回来报告,而“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则不然,一则他自己手中也有兵,关键时刻,他可以自作主张出兵应敌,二则他可以临时处置军中大事,千钧一发时,宣慰使的话就相当于圣旨,不容更改,这一点可了不得,相当于变相派了个总司令,可以直接影响前线大将的指挥。

那位李护国呢?

他啊,虽说能力泛泛,但人缘好,他是“以勤补拙”,既然我没那么聪明,那我就勤快些,这位是围着李亨鞍前马后的跑,好似一个大保姆,哪里都有他,李亨是深受感动,鱼朝恩封了内侍监,李护国封什么呢?

殿中监,掌殿中省。

这个职位,和鱼朝恩一样大,都是从三品,管的是皇室一切用度,掌尚食局、尚药局、尚衣局、尚舍局、尚乘局、尚辇局等六局,是皇上身边名副其实的保姆角色,从工作角度来看,比内侍监还更近了一层,这还不够,李亨封他为成国公,实封五百户,这么一来,可谓内有李护国,外有鱼朝恩。

不久,李亨再次赐名李护国为李辅国。

长安收复以后,李亨打算自凤翔(其时已不在灵武)回京,还没等走,手下禀报:有一个人说要见他。李亨令传上来,此人上来后李亨定睛一看,这火儿一下子窜起来几丈高,要说这位肃宗李亨也算是好脾气了,怎么见到他就这么生气?

此人竟然是边令诚。

边令诚自打长安陷落后屈身于安禄山,却不受重用,反复琢磨觉着不是回事儿,找个空子他跑了,又回到唐营,李隆基他是找不到了,便来找李亨,他说自己是无奈屈身于贼,其实身在曹营心在汉,希望组织上能理解。

李亨气得拍案大骂,没有你,高仙芝、封常清能死么?没有你,玄宗皇帝当时至于那么焦躁么?以至于频出昏招丢了潼关?唐政府撤出长安之后,你还主动打开大门欢迎叛军?一来残害忠良,二来叛国谋逆,罪不可恕,来人,将这狗阉与我推出去斩了!

边令诚本以为凭着自己的三分老面子,新皇上多少能收纳他,不图封官,至少混口饭吃不是问题,谁知是这么个结果,当时是大喊冤枉,不过晚了,别说是李亨,就是朔方军中各级将领也对他恨之入骨,怎么呢?将心比心,大家都是当武将的,当初高仙芝他们怎么回事,谁都清楚,那种局面,那种压力,高、封二人有什么不对?你凭什么妖言祸害人家?边令诚,这叫犯了众怒,但他被宣判死刑时,满营众将、满朝文武,没人给他求情,这阉贼连哭带喊被推到法场,一刀斩了,人头高悬,解恨。

唐至德二年年底,两京收复,李亨回到长安,接着派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出兵邺城剿灭安庆绪,出兵之前,李亨很是不安,他找来了“宣慰使”鱼朝恩。

“朝恩,九路节度使虽兵势浩大,却彼此不服,你看怎么办?”

“陛下何出此言?”

“九路中,最强者,乃郭子仪、李光弼两路,若郭子仪为帅,李光弼必不服,李光弼为帅,郭子仪也不忿,其余各路节度使,也各怀私心,若闹起来,不要说破敌,只怕自家先败了。”

“陛下勿忧,老奴有一计。”

“计将安出?”

“老奴以为,不设元帅最好,让老奴我为宣慰使,监督各军,各军调度,皆由我执行,只要内部不乱,各军努力杀敌,还怕逆贼不灭?陛下的担心也就解决了。”

李亨思考半晌,蹦出一句:“依你之计行事。”

鱼朝恩,在投机取巧上,是一把好手,在处理内部事务上,也还算是有些本领,所以要说他没能力,着实冤枉他了,但要问他对军事了解多少,答案是:一张大白纸。

他以为,打仗如打架,人多就能赢,什么元帅不元帅,到时候大家一齐上啊。这个白痴级想法,这种想法,明代英宗旁边那位王太监也有过,结果土木堡一战,把皇帝也搭进去了,不过鱼朝恩还算好,他还没把李亨搭进去,但却失去了剿灭史思明的机会。

设了元帅,虽然彼此不服,但尚有军纪管着,而不设元帅,加上彼此不服,到时候谁听谁的?鱼朝恩虽然可以临时处置,但他只能处置军内事务,而对作战,他不懂,所以到时候该听谁的、不听谁的,他根本无法判断,这种军队,力量无法往一处使,就算再多,又有什么用?

果然,兵围邺城后,由于节度使们各怀异心,怎么也攻不下来,只能困着,偏此时史思明又来了,在唐军背后发起攻击,李光弼、郭子仪提出围点打援,二将领兵敌住史思明,其余各军趁机并力拿下邺城,可鱼朝恩不同意,此时的鱼公公,可不像刚出京城那时候了,眼瞅着各路兵马无法齐心协力,他有些懵了,他打算拿出“宣慰使”的架子,可人家根本不搭理,安史之乱造成了各级将领拥兵自重,唐军各节度使都有自己的兵,根本就不买账,幸好郭、李二人素有威信,才勉强制衡住了这些兵马,现在郭李提出要带兵抵敌史思明,那哪儿行?鱼朝恩明白,这两人一出马,必胜,可他们胜了,邺城这儿,我怎么办?回头我搞不定诸军,拿不下邺城,这责任不全是我的了?

所以他不同意,他要黑锅大家背,把郭、李二人也拉下水。

郭子仪、李光弼见他不同意,也没办法,只好就这么耗着,结果史思明大军到来,和唐军大战一场,解了邺城之围,唐军大败,节度使们各回本处,郭子仪回到洛阳,李光弼去了太原,鱼朝恩也回了长安。
他边走边想,这次,是我打乱了郭子仪、李光弼的安排,仗没打赢,回头陛下追究起来,我怎么说?我照实说?不行,咱刚发了点儿小家,不能就此完了,那我该怎么说呢?有了,郭子仪一向威望最高,我鱼朝恩一直想在平叛中立大功,苦于此人挡路,若将责任都推到他身上,岂不两全其美?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