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太监往事——那些不是男人的男人们 第44节

点击:


蛮横至此。

基于民愤极大,五枋小儿也被罢了。

罢宫市与五枋,打出了改革派的名声与气势,接下来,他们就开始触动宦官权势的根本——兵权。

宦官们一直在看着改革派们折腾,宫市罢了,随你,不缺那点闲钱,五枋罢了,随你,倒省了天天抓鸟的破事儿,工资停发?随你,不指望那个发财,什么?神策军兵权也要罢了?奶奶的,咱家和你拼了!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9-28 10:53
谢谢!祝所有朋友们国庆快乐!

书接上回:

和东汉的宦官一样,唐代宦官从来不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和魄力,靠着弄权起家的他们,玩的就是心跳,没人惹大爷,大爷自得其乐,有人上眼药,那就试试看。那么,如何与改革派们斗法呢?

这要一个策略。

当时宦官的首领有三人: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

俱文珍,顺宗时宦官之首,史书上没写他当时是什么职位,只说他曾经做过云南宣慰使及汴州监军,还杀过一任东川节度使,从他杀节度使这件事来看,他至少做过东川地区的监军或者宣慰使,当年鱼朝恩也做过类似职位,后来成了神策军首领,这么推断下来,俱文珍在顺宗时,至少也是神策军中的重要人物,而从他后来成为阻挠改革的第一人来看,俱宦官应该是神策军护军中尉,也就是司令员。

刘光琦更有意思,此人是宦官世家,他是本族的第二代宦官,在他身后,又连出四代宦官,愣是被阉割得上了瘾,做得家大业大,如此殷实的无鸟之家,岂能坐视改革而不管?刘光琦当时的官职是枢密使,这个职位主要起喉舌作用,三省的奏章,由他上达皇帝,皇帝的旨意由他下达三省,也就是说,在形势对宦官不利的情况下,如果有人给他撑腰,他就敢压下奏章,欺上瞒下,让朝廷里言路不通。

薛盈珍,老监军了,此阉自德宗时开始任监军,监察过多路人马,还有个习惯:夺兵权,让他做监军,往往监着监着,兵权就是他的了,而皇帝恰恰很喜欢这样的人,认为他能干,又帮自己减少了几个不听话的节度使,到了顺宗时,此阉以老牌监军的身份傲立朝堂,手里着实有几路人马,无人敢惹。

三个宦官,两个有兵,一个有权,这仨人挑头,要同二王改革集团拼个死活。

东汉时,宦官与窦武、陈蕃等斗法,还得走皇帝的程序,皇帝不同意,还不能动手,可到了唐代后期,这个问题解决了,因为军队就掌握在宦官手里,宦官们再也不用狐假虎威,直接上就是了,他们已经成了真正的老虎。

宦官们很聪明,他们并未倚仗兵权便任意胡来,而是很有策略很有步骤地,对改革派的权力,开始了步步蚕食,改革派以二王为首,二王又以王叔文为首,因此宦官们果断决定,先打掉王叔文。

王叔文,当时的职位是盐铁转运副使,这个职位,直接抓着唐朝的经济命脉,后来唐顺宗见他干得不错,又加封为户部侍郎,户部侍郎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又管盐铁,又抓财政,全国的经济大权,就全在他一人之手了,偏此人竟还有一职——翰林学士,也就是皇帝的首席顾问,又称“内相”,大概相当于汉武帝时内朝的主管人吧,为天子宾客之首,权力特大,可直接参与任免将帅、册立太子、发动战争、大赦天下,又是财政大员,又是执政大员,此人当真如猛虎插双翼,不除怎么得了?

如何除呢?

有办法。俱文珍等上奏,王叔文又管钱粮又管国家,权力太大了吧?财权、政权都在他一人之手,若一旦有变,皇上如何提防?自安史之乱以来,国家数度不太平,还请皇帝三思!

顺宗皇帝偏瘫,口不能言,手也不怎么能写,心里有话,说不出,有心不同意,却拿不出一点儿帝王威严,俱文珍等昂然不俱,大大咧咧让顺宗表态,这就成了逼宫,顺宗心中一百个不愿意,却又怕宦官生变,要知道神策军就在门外,真把这群阉人惹急了,可不是说着玩的,但如何处置王叔文呢?顺宗急得头上冒汗,此时俱文珍说话了:“王叔文掌盐铁大权,此乃国家命脉,需旁人监督,怎奈翰林学士权倾天下,旁人均不敢言,还请皇帝撤掉翰林学士一职,令其只抓漕运,也好尽心为国!”

原来目的在这儿。

翰林学士对皇帝有辅佐的责任,也正因为这个,王叔文才能成为改革派的首领,一旦此职被撤,一个财政部副部长,又如何领导改革呢?名不正言不顺也。俱文珍等人不愧为政坛老手,一击便中要害。

顺宗口中“呜呜”,却谁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目光急切,恨不能起身阻止,但除了躺在床上,他什么也做不了,眼看着俱文珍等嘴里说:“就这么办了吧。”便擅自拟了圣旨,堂而皇之的拿去宣读了。

顺宗眼望他们大步离去,恨得咬碎钢牙,却无可奈何,只剩下吁吁急喘。

改革,是要有本钱的!

再说王叔文,他与王伾、韦执谊、刘禹锡、柳宗元、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等九人日夜筹划如何实施改革,此时他已物色到几员将领,想让他们做神策军首领,以自宦官手中夺回兵权,奏章都递上去了,就等顺宗批复了,只要一批准,他们就要全面向宦官发动进攻,但这帮人做梦也没想到,他们交上去的奏章,在到达李诵手里之前,早已让俱文珍等人看了个全,而宣布撤销王叔文翰林学士一职的宦官,已经走在路上,一场大祸,眼看临头。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9-29 09:09
^_^ 留言我都看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十分感谢列位的关注!

蟋蟀的学校放假了?嗬嗬。

书接上回:

知识分子总喜欢循规蹈矩,按章程办事,凭规矩出牌,问题是,他们的对手是一群从不按规矩出牌的人,而他们所处的时代,也不是一个规规矩矩时代,革命年代,我军有句话说得好:“打得赢的办法就是好办法”,甭管用什么招数,打赢了就好,不要和敌人讲道义,只能讲策略。可王叔文他们不懂。

直到宦官们发起反击的那一刻,二王集团仍旧是按照“研究问题”——>“拿出方案” ——>“写奏章” ——>“上疏皇帝” ——>“求得同意” ——>“实施”这六个步骤来行事,呆板得可爱,说句很不好听的话,包括刘禹锡、柳宗元,甚至李诵在内,都是一群政治低能儿,写文章赋骈诗可以,真刀真枪的来,比那些个整天混事的宦官差远了,所以当王叔文听到自己被革除翰林学士的那一刻,便猛地傻在当场,脑子一是转不过来,明明是皇上让我实施变革,怎么就把我撸了?

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他永远不明白,不但他不明白,剩下那九个也不明白,其实自安史之乱以来,这世界已经变化得不算太快了,但自幼便受文化熏陶的他们还是看不清。

王叔文丢官,余下九人大惊,他们用尽浑身解数想把阿文拉回来,晚了,满朝大臣,无一个与他们一党,那年月天下汹汹,到处都是你死我活,大臣们也是人,也要找靠山,藩镇割据,兵就是靠山,宦官有兵,谁敢惹?所以没人搭理他们,顺宗皇帝瘫在深宫,根本什么情况都不知道,偶尔知道一点,也没办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了本钱,怎么闹?宦官们拥兵自重,李诵瘫在床上,想搞什么社交,想实施什么计划,完全不可能,不到几日,竟成了傀儡。

俱文珍拿下了王叔文,还是不大放心,他找到其他几个宦官就商量:“王叔文,祸根也,久处朝堂,必生乱,当逐之。”

把他赶走!

什么理由赶走呢?

哦,有了,他母亲刚死,王叔文,你去不去守孝?敢不去?不去,此为不孝,不孝有罪,绝对丢官,去?去吧,滚得远远的,咱家再慢慢收拾你。

在宦官的威逼下,风瘫皇帝李诵下旨:令王叔文回乡守坟。

晴天霹雳。

想和宦官们玩,这些人的功力还差得远,不要说他们,就是东汉外戚,也无非是两败俱伤,何况唐代阉人还有了兵权呢?

王叔文走了,改革派受到了致命一击,王伾整日奔走,以图留住叔文,却是徒劳,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智囊团内部很快出现了危机——韦执谊叛变了。

韦执谊,时任尚书左丞,宰相之一,他出身豪门大户,家族中曾出现过十几个宰相,被称为宰相世家,改革刚一开始,他倒也勤勉肯干,但风声一变,他立刻改道了,为什么呢?首先,唐代宦官与东汉宦官所处的环境不同,东汉宦官贪得无厌,谁的利益都想抢,不但和老百姓对立,和官僚阶层也对立,这才造成了官僚阶层与贫苦百姓联合起来共同打击宦官,而唐代宦官不是,唐代中后期藩镇林立,朝廷官员受到藩镇将领的严重威胁,所以为了活命,他们必须和有兵权的宦官站在一条线上,这是其一,其二,藩镇和宦官,在根本利益上也是对立的,而藩镇的整体实力要大大强于宦官,所以就全国范围来看,同样属于官僚阶层的各藩镇将帅,是占上风的,是最强势的群体,因此无法形成朝廷官僚与藩镇官僚结合起来反对宦官的局面,所以从这两点来看,唐廷的政府官员处于既被宦官左右,又被藩镇轻视的尴尬位置上,要想久保富贵,怎敢得罪任何一方?

这么看来,韦执谊叛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毕竟他出身官宦世家,和其余那几个泥腿子起家闹革命的不同,上世纪中期伟人曾云:干革命要根正苗红。此话不虚也。

韦执谊投靠了大阉,其余的八个,彻底傻眼,因为按照宫里规矩,皇帝看上疏必须要经过几人之手方可,韦执谊就是将他们的计划传达给皇帝的第一棒,他叛变了,以后这上疏怎么送?王叔文又走了,谁来领导这个团体?靠王伾一个行么?就在他们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宦官们打出了第二手牌。

刚才说了,那个年月,朝廷官僚既不敢得罪宦官也不敢得罪藩镇,可这群改革派,偏就两边都得罪,他们的改革目的除了夺回宦官兵权,还要抑制藩镇势力,这一来藩镇也火了,活得不耐烦了,敢动我?!就在宦官们干掉王叔文的同时,藩镇将帅也紧锣密鼓的行动起来,并且与宦官集团达成了共识——往日恩怨一笔勾销,先拍死这群人再说。

永贞元年三月到七月,一连五个月,侍御史窦群、御史中丞武元衡、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等等等,接二连三上疏,对改革派发起声势浩大的攻势,官僚、宦官、藩镇,前所未有的站在一条线上,轮番开火,顺宗李诵,已经被轰得快奄奄一息了,本就瘫痪,这一来病上加病,快成植物人咯。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