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足了面子,徐爷心满意足归国领赏去也,剩下那位宦官老爷,怅然若失回了京,见到太祖险些吓尿裤子,说这次丢了大人,别说顶对方一句,就连听,都如同天书一般。太祖也不责怪,说辛苦了,该干吗干吗去吧。
没加罪与他。
没多久,宋兵大举进犯南唐,把文学青年李煜打得找不到北,这小李是真急了,找到徐铉问:你上回不是把宋朝君臣侃得一愣一愣的么?怎么有效期这么短?!
徐铉赶紧说皇上别慌,臣,再去侃。
他又回来了,这次宋太祖可没派宦官去接待,而是亲自面见这位文坛怪杰。
一见面,徐铉又拿出上次的派头,昂首挺胸:我家主上何罪被伐?自宋开国以来,我主礼甚恭,大事从不拒诏……
还没等说完,赵匡胤这粗人便一声断喝:江南无罪!!
徐铉你来了就辩解,无非是想证明南唐无罪,我出师名不正言不顺嘛,那好,我就承认你说的,江南无罪!
徐铉傻了,但凡文人,最怕遇到老粗,我在武汉街头见到过俩大男人吵架十分钟不动手,可把我急死了,这要放在东北,三句之内,必血溅五步,徐铉便是武汉人,赵匡胤便是东北人,才不和你讲道理,你说你有理,对,你是有理,但我就是拳头大,咋的?!
接下来赵匡胤说的话特没文化,但特实在:天下一家,咱老子的床头,能让别人谁睡觉吗(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彻底没词。
徐铉终于明白,赵官家是很实诚的,上次派来个文盲,不是人家无能人可派,而是根本不想耗费精力和你玩嘴皮子,应付你一下打发你走就完了。
徐铉至此大彻大悟,投降北宋。
北宋的步伐迈向全国,灭南唐,收四川,下北汉,逐辽国,统一全境,全盘结束了自中唐便开始的,持续了两百多年的军阀割据局面,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11-22 09:22
各位兄弟姐妹,由于工作原因,自今日始,更新时间改为晚间,若不能更新,会提前告知列位,多谢列位对我的支持,鞠躬致敬。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11-23 20:47
对不住各位,今日太忙,明晚恢复更新,appiero 朋友的问题明日回复,抱歉!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11-24 14:01
appiero:
发现个问题,能否请楼主解释一下?
就是李唐王朝,官员姓李的特别多,而反观其他朝代除皇族外基本都看不到皇姓的官员,其中有没有什么典故?
============================================
唐前期的宰相姓李的不多,高祖李渊时期最有名的是裴寂,此人和姓李的没什么关系,当大官全凭关系好。
太宗时期有长孙无忌、杜如晦、房元龄、李靖、封德彝、褚遂良等等等等一大群,姓李的,只有李靖,和李家也没啥关系,凑巧都姓李而已。哦,还有个李绩,但这个不算,是人家赐的姓。
高宗时姓李的宰相有李义府、李安期、李敬元、李义琰,这三个都和老李家没啥亲戚,倒是李义琰,出自陇西望族,看来陇西姓李的大族还不少。
武周时期有李景谌、李元素、李昭德、李道广、李峤、李怀远、李迥秀,都不是李家亲戚,凑巧姓李。
中宗睿宗时期有李日知,也是凑巧姓李。
玄宗有李元纮、李适之,前者是李道广的儿子,后者也是陇西人士,和皇家有无渊源就不得而知,我估计没有,他特能喝酒。
肃宗有李麟、李岘、李揆,后两者,前者为李世民四世孙,后者为陇西李氏望族,和皇家多少有点儿关系。
代宗有宰相李辅国,不用说了,八竿子打不到的老太监一个。
德宗有李勉、李晟、李泌,李勉,皇亲,曾祖父是李渊的十三子,李晟,没啥亲戚,凑巧姓李,李泌也是,但李泌早熟得很,7岁便知庄老之说。
宪宗有李吉甫、李藩、李绛,都是凑巧姓李。
哎呀时间到了!晚上再继续回答,这问题问得大,累死我了。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11-24 22:42
书接上回:
中央电视台的新楼昂然立在北京城头,此楼形如一个蹲马步的人,去掉其上半身,剩下腿和屁股,便是此楼的形状,京城人形象的称其为“大裤衩子”,这大裤衩子可了不得,撅个屁股傲视全城,说到拔份儿,北京城找不到第二座这么牛的楼,不但俯瞰全市,还是用屁股看,你说横也不横?
即将统一全国的赵匡胤,就是这么个德性。
说到对宦官的印象,六个字——那是相当的差。
鉴于残唐五代的教训,老赵一上台就颁布了这么几个命令:
1、限制人员。
这群没卵子的不是能闹么?我让你不能成气候,看你怎么闹?这叫管理。首先,全宫宦官不超过五十个,可光这还不行,要知道,唐代为什么宦官越来越多?一个是没做好阉割计划,另一个,就是没做好计划生育——收干儿子太多了,大阉收小阉,小阉收末阉,所以老赵说了:所有宦官,只能收一个儿,给你养老就够了,不准多收,违者重责。后来他想了想还觉着不妥,又加了个保险——三十岁以上才准收。
老赵的这记重拳可把阉人打得不轻,北宋一朝,每一代皇帝,座下宦官几乎都没超过两百人,只有那末代君王徽宗执政,才猛增至千人之数。
2、限制宦官职务。
唐代宦官之所以牛皮哄哄,就是权力太大,当上朝廷一品大员者不乏其人,因此宋代决不许宦官担当大臣职务,在宦官内部,设立了官阶,北宋共十一级宦官官阶,一旦做了宦官,那么你由低到高,一辈子,就是这么些阶了,想跳出宦官圈子做大臣?门都没有!这样做一来,严格限制了宦官们“走出去”的自由,有官阶者,不得为大臣;二来,目的较阴:给他们戴个特有的官阶帽子,暗示正常人,包括大臣们,歧视宦官。生来就遭歧视的人群,除了揭竿而起之外,一般很难改变现实,更别谈什么专权了。
3、高阶外调。
这一招实在是高,高到高老庄去了。
汉唐宦官之所以能飞扬跋扈,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老宦官混成油条后,领着一帮新宦官闹,势力盘根错节,非常难治,而宋朝规定,宦官一旦做到其内部体系的最高官阶,如果再想升官,只能外调。
你不是资格老么?你不是有人脉么?调你出去做官,还有什么脾气?
真乃祖宗良策也!
4、不可宫禁掌兵权。
这招可谓釜底抽薪,唐阉能废立皇帝,归根结底,有枪杆子撑着腰板,最后都猖狂到和藩镇打架,生猛海鲜也不如他猛,所以宋朝规定,宦官不可掌禁军。
虽然有李神佑、窦神宝、王继恩、童贯等人掌兵,但那都是外军,禁军一直不给染指,所以阉人们就算想造反,也得掂量掂量。
5、宗室不可与宦官结亲。
这是为防止宦官与皇亲国戚串通一气,危及皇权。触犯了怎么办?流两千里。
6、不可多事。
赵匡胤说,宦官去办事,就是去办事,别的不许多问,不许多听,回来禀告办事结果,办了什么事,就报什么事,其他的,不许多说。
好的也不许说,坏的也不许说,很有效的杜绝了大臣们买通宦官进谗言或者吹耳边风的行为。
7、不许结交大臣。
内侍私交外臣,莫非要造反不成?!谁敢结交外臣,不是流,便是杀。
8、不许读书。
碍于越有文化越不好管的事实,宋仁宗以后,宦官纷纷辍学。
9、扶植大臣对抗。
这招相当有效。
宋朝大臣颇掌实权,皇帝都奈何不得,何况宦官?有人说了,徽宗年间童贯、梁师成等人不可甚嚣尘上么?可那也得有蔡京、王黼、朱勔三人的支持方可哟,为了限制宦官的权势,宋朝皇帝一般都兢兢业业执行着利用大臣压制宦官的“祖宗之法”,所以有宋一代,宦官的日子,不是那么好过,和唐代宦官比,真有点“辛辛苦苦数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味道。
饶是如此,但正所谓“江山代有阉人出,各露老脸好几年”,宋朝的宦官也不是无笔墨可写,从哪里开始呢?
就从那些浴血沙场的武阉说起吧。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11-25 14:00
书接上回:
有句话叫“别拿村长不当干部”,这话要放在宋代,那就是别拿阉人不当武将,如果把能干仗的阉人个个都说一通,估计再写四十万字也写不完,因此拣猛的写。
先写谁呢?
先写个事件吧,那就是人人皆知的王小波、李顺起义,这次起义的规模,仅就四川而言,还是很宏大的,宋之前,四川的农民过得很苦,宋之后,四川农民过得更苦。
唐晚期王建入蜀,杀竖阉田令孜,一统两川,之后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老百姓苦不堪言,说来也是,当初黄巢席卷全国,独独不进四川,以至于此处的反动势力极其膨胀,甚嚣尘上,农民们不苦点儿实在说不过去,王建一到,是苦上加苦,后来郭崇韬进川,基本上换汤不换药,对百姓而言,如同奥巴马替下布什,美国还是美国,没啥区别,郭崇韬一死,手下大将、四川留守孟知祥建后蜀,直到宋军来,后蜀灭。
宋军一来,苦上加苦的川民们简直掉进了黄连堆。
宋朝大将曹彬征蜀时,孟氏政权转眼灰飞烟灭,本没什么事儿,却不料姓曹的前脚一走,后脚便有宋将纵兵劫掠,闹得鸡飞狗跳,川人皆反,后来好歹安抚了,赵官家却又干了两件很不友好的事儿,一个,自成都运府库金银入汴梁,一连气儿运了十几年,称“日进纲”,另一个,立“博买务”,这玩意可厉害,四川人口多,耕地不够,多余的怎么活?就得靠织布纺纱卖茶讨生活,所以蜀锦为什么有名?不是四川人就有那瘾,非得织几匹炫耀一下,而是必须得织,不织没得吃。
而博买务是个啥呢?乃是国有纺织品垄断企业,归大宋公司管,你川人有布,却不能独自买卖,只能卖到这里,由这里,向全国销售,做二道贩子,既然是政府收购,价钱当然便宜,而且,便宜得令人发毛,一来二去,川民又不能自己做买卖,卖出去的布帛又几乎次次都是跳楼价,地也没得种,怎么活?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