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了。
其实四川人本性幽默诙谐,能把他们逼反,还端的要有点本事呢。
第一个扛起大旗的,叫王小波,不是李银河的丈夫王小波,而是茶商王小波,按理说卖茶也能活,但宋政府又规定了:川茶不准出境。
这也是个变相垄断,不出境,只能内销,大家都是种茶的,谁喝谁的?实际上还是被政府买走了,高价售出,本来王小波同志在五代十国时活得挺好,乃是川滇之间有名的马帮,大宋公司一来,生活都被打乱,没得过了,回头一瞧,这年月茶也卖不出去,布也卖得很贱,税务又特多,格老子的雄起,就号召大家反了。
虽然只反了四川一地,但王小波的观念,明显比黄巢要强,人家说了:均贫富。这个卖点一打出,穷人发疯似的投奔而来,十天之内,有众数万,一口气打下青城县,杀了县令,分了财物,也不知那著名的青城派剑客们当时在干嘛。
接下来的战斗中,王小波越干越起劲,一不小心,挂彩了,奋勇一番后,壮烈牺牲,不过事业还在,他老婆的弟弟李顺继续领着人死磕。
一路上攻不可战无不胜,可就打下了成都,李顺称王,年号应运,可把宋太宗赵光义吓得不行,蜀地宋军连战连败,怎生搞?只有派心腹大将领兵一战了,派谁去呢?
太宗左顾右盼,一眼看到——就是他吧。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11-26 13:49
感谢zenitz
书接上回:
此人是个老宦官,姓王名继恩,五代时入宫,兢兢业业,一向老成,终于苦尽甘来,熬成了宦官里的高管,征南唐时领过兵,打契丹时筑过城,苦哈哈的老革命,不令他去,还派何人?
带着上级的信任和嘱托,王老阉风风火火,去闯蜀中。
此时李顺在干嘛呢?
调兵遣将守四川,想当浴血凤凰。
造反不好玩,一旦走出去第一步,就没得回头路,没说的,打吧。
当时宋军两路进兵,一路走剑阁,也就是北川,一路走东川的峡路,李顺这么一判断,决定移兵东进,先阻截东路宋军,同时,打退北路宋军。
游览过长江三峡的都知道,东路入川,山高林密,一条长江,想快捷,必走水路,于是李顺迅速派兵占领三峡之一巫峡,扼住入川咽喉,使宋军不得进,然后令部分队伍北上,攻打剑阁附近的剑门,同时,率主力大军围攻梓州。
梓州,川北重镇,李顺认为,拿下了梓州,就等于占领了川北,成都已在手里,也就是说川西已无忧,川东扼住巫峡,也没事,要是川北再拿下梓州,那便真个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咯,所以他的兴趣还放在占地盘上。
他这么安排对不对呢?
对。
巫峡占领了,东川守住了,而他的主力,就在北川,剑门,也在北川,也就是说,在守住东川的同时,义军又在攻击北川,而宋军就是从东、北两路来的,怎么进得了四川呢?
可还是进去了。
这是为什么?李顺既然已经部署了东、北川的军事力量,怎么还是让敌人进来了?
先说进川的宋军是从哪路进的:北川。
李顺不是大军云集在攻打北川梓州城么?怎么还是让宋军进来了?
因为,他没打下来剑门。
刚才说了,李顺打北川是分两路打的,一路打梓州,一路攻剑门,现在告诉大家两者的兵力区别:打梓州的有二十万人,打剑门的,几千。
剑门乃北路入川要道,他竟只派了几千人去打,他喝多了么?
没有,因为剑门当时的宋军数量非常少,一百多一点。
几千人去攻打一百多人,李顺似乎没做错,对,他确实没做错,但是,他的运气很差,不是一般的差——就在他那几千人到达剑门,并开始实施攻击的时候,成都的溃军到了。
成都的溃军是什么东东?
就是李顺打下成都时,溃败逃走的宋军,他们到了剑门。
于是,守剑门的宋军,由一百人,变成了好多好多,几乎和进攻的队伍人数一样多。
综上所述,北路宋军顺利通过了剑门栈道。
如果,李顺将围攻梓州的主力换做去攻打剑门呢?
那历史便会改写。可惜,历史不容假设。
栈道大开,大宋公司中央嫡系部队络绎不绝的开向川内,来了,他来了,王司令王大宦官,来了。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11-28 08:14
很对不起,兄弟姐妹们,昨天太忙,实在没时间,现在可支配的时间很少,我在企业里,从早到晚都处在高度紧张中,所以在更新时间上,尽量选择中午或晚上,但有时实在时间太少,忙完一天,已经是半夜十一二点了,还望谅解,谢谢谢谢!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11-28 18:27
大家久等,刚开完会,书接上回:
当王大官人风尘仆仆的走进天府之国时,总瓢把子李顺还在攻打梓州。
什么办法都用了,什么把戏都玩了,梓州巍然不动,反革命势力太强大了。
王宦官一到,便派兵救梓州,那位说梓州城有李顺二十万军,老王得派多少兵才能救呢?
不用多少兵,几万人足矣。
农民军,实质上,战斗力并不强,见神杀神、遇佛灭佛的本事,只是传说,看过《水浒传》的,都以为那历代义军就跟梁山好汉似的,天罡地煞转世,打得官兵屁滚尿流,一触即溃,实质上,基本是胡扯。
明末那么腐败,高迎祥等十三家还不是见仗就败?李自成还不是被洪承畴撵得像鬼似的?农民军最大的问题,就是纪律差,啸聚山林可以,冲锋陷阵不行,打家劫舍可以,艰苦卓绝很难,血气之勇很多,钢铁战士太少,凝聚力低,否则黄巢也不会那么多人,还被藩镇打得满地找牙。
王老阉久经沙场,深谙此道,所以他就琢磨,怎么才能迅速瓦解农民军的士气呢?三个字:抄老窝,我打你的成都老家,看你如何。
这招挺有效的,老王兵贵神速,推进相当之快,过青强岭,一举攻占剑阁,再破柳池驿,共斩首两千一百级,从杀伤量上来讲,成绩不好也不坏,但从心里震撼程度上来说,农民军受到了打击那叫裤裆里抡大锤——非常致命。
农民军纪律差,就怕败,所谓兵败如山倒,一场败,很可能场场败,如洪水决堤般押不住阵,老王一上来就杀了两千一,对李顺军来说,不亚于损失了两百万,不少义军是闻风而逃,根本不敢与之一战,王继恩大发淫威,连取阆州、绵州,终于逼近了成都。
当时李顺在成都的军队有对少呢?
十余万。
这么多人,要说守城,难度很大。
难道十几万人守个城池难度还大么?
当然大。
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你三千人守城,可能我十万人也攻不下,你一万人守城,可能我五十万人也攻不下,但你十万人守城,可能我二十万人就攻下来了,因为第一、人多不好管理,我的细作容易混得开;第二、你没粮,十万人,一天得吃多少?不用我打,饿也把你饿趴,所以人数超过数万,决不能趴在城里等死,只有出城一战。
于是李顺愤然出战。
战争是残酷的,过程就不交代了,只说结果:李顺战死。
农民起义一般都是头头一死,便宣告失败,但李顺义军还算牛气,鸭子死了嘴还硬,换个头领继续打,成都丢了去郊区,一大帮人连跑带干的,闹个不休,王继恩这个忙,乱世重典,频施辣手,一口气,宰了三万,从此以后头上多顶了个阶级斗争的帽子:镇压人民的刽子手。
胜利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东京汴梁城,赵光义乐得嘴成了瓢,不容易,下令:论功行赏。
赏了这个赏那个,赏到王继恩,有分歧了。
前面说过,宋代之初,宦官是很受歧视的,这就是为什么单单王继恩受赏之时,出问题的原因。
有大臣说,王继恩大功,该重赏。
赵光义就问:怎么赏才算重赏?
那人说:封为宣徽使。
赵光义想都不想便答:不可。
为什么不可?宣徽使,乃宦官大头目之一,掌宦官名录、祭祀供物等等等等,人脉甚广,王继恩领兵,本就牵扯到军务,若再立他为大头目,太不安全,所以一票否决。
那人见皇帝不答应,也不知受了多少贿赂,竟一再坚持,太宗大怒,说我赵光义,也是读过书的!前代是怎么回事,我是知道地,所以不能给领兵宦官参政的一切可能,换个官封他,再有谁啰嗦,机枪突突之!
皇帝怒了,这可不好玩,胜利的喜悦也没了,大家一商议,那就换个官吧,换什么呢?
宣政使。
宣政使,是元朝的官职,管全国的和尚以及西藏地区,怎么北宋初便有?
对了,此官就是赵光义所创,但直到元朝,才给它定了职责,那么王继恩很光荣的成为此官职第一人,他的职责是什么呢?
安慰奖,什么也没有,井冈山的驴子,功劳再大也是个驴包,还是宦官。
可见宋初对阉人限制之严。
当然,光义兄也不是毫无情义,后来还是追了个顺州防御使的衔给了,权力相当于顺州部队总司令,其实也是虚的。
说来说去,这老兄什么也没捞到,消息传到成都,老小子可就怒了。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11-29 23:38
书接上回:
怒了归怒了,可不敢造次,阉人地位低下,你打着皇王圣旨的旗号,自然大家都随你,你要是自立为王,估计效果就跟当年的钟会一般,所以老王以另一种态度来表示不满——恣意行乐,他是每天一小宴,三天一大宴,军务政务一概不管,吃饱喝足,就下棋,下属爱干嘛干嘛,抢男霸女劫银行,随他便。
部队这么个管法,没个不乱,很快,这群中央军都成了老爷兵,对敌人,秋叶般的畏缩,对百姓,夏阳般的火爆,斗志不再。
汉朝有谚曰:发如韭,割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足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王继恩纵兵扰民,川人益怒,刚安定一点的局面,毁掉了,李顺的残余军队再次起事,推好汉张余为帅,一时间金鼓大作,顿成燎原之势,王继恩看到局面颓坏,可就着了急,跟头把式的又去平乱,这次可不比上次,上次大军初入蜀中,斗志昂扬,今番个个膘肥体满,如肥猪窜山,战斗力大减,怎么打也打不赢,老王急得喷火,就把各路将领做了分工,采取目标量化的管理方式,要他们出成绩,可业务能力下降,你逼他也没用,逼来逼去的,竟还逼反了一路,杀了主将,投奔张余去了,老王急得上火,王老吉也止不住,关键时刻,赵光义帮了大忙。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