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抖起来的蔡大人是不甘寂寞的,他也明白,如今朝堂上党争经年,自己是个两面不讨好的人,总得有点什么业绩才能站得住脚,便和童贯商议,童贯自少年时便随着干老子李宪监军西北,当然想学先人立一功,以博得更大的富贵,便怂恿蔡京建议攻占青唐,蔡京当然乐得干此事,打胜了,我建的议,打败了,你打的仗,何乐不为?便真个上疏徽宗,要进兵青唐地区。
看来宋朝的宦官真不易,唐阉求得富贵,只需谄媚于皇帝便可,宋阉想升职发财,竟要靠军功,怪不得有宋一朝,倍产武阉,这可正应了赵本山那句话:人家(唐帝)都是要钱,你(宋帝)是要命啊!
青唐地区当时是怎样个情况呢?
青唐,差不多是青海西宁一带,当时为羌人所占,北宋一直把占领青唐的羌人,当做是制约西夏的武器,长期以来,青唐羌人与宋政权都保持着一种良好关系,但这种关系最终因为一个人的上台而被打破了,那个人就是“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认为,要取西夏,先取河湟,也就是青海,学唐李靖,要一雪前耻,于是,发兵攻打河湟,青唐与北宋燃起了战火。
从实力上讲,青唐羌人是不可能打赢北宋的,所以王安石似乎是对的,但实际上他错得离谱——青唐和西夏联合了。
联合后,双方激战好多年,时而青唐赢,时而北宋赢,最终,北宋大败青唐,占领了河湟地区。
没想到吧?都说北宋兵弱,可谁知道在靖康之变前夕,还曾有过如此辉煌的胜利?但宋军最终却败了,并非败给敌军,而是败给了当地百姓,当地人都是吐蕃人,十分仇恨“外敌入侵”,便展开了“人民骚扰战争”,类似于今日伊拉克人对美军一般,日子久了,谁也受不了,宋人便撤军了。
胜利来得不易,果实丢得却痛快。
也许是丢得太痛快了,北宋君臣总有些不忿,偏此时蔡京旧事重提,徽宗好大喜功,竟一口应承,命童贯为监军,领西北军十万,再入河湟。
童贯看看蔡京,二人心照不宣,什么叫提携?
很快,童贯出征了,喜气连天的被送出京城,往西而去,徽宗遥望着远去的军队,心里其实挺没底,他和南唐的李煜有得一拼,除了吟诗作画,什么都不懂,这仗能不能打赢,他没个数,一切尽凭天时吧。
过了些日子,有天晚上,徽宗睡得迷迷糊糊,就听外面吵闹,怎么回事?
他起来推窗一看,毛了——着火!
皇宫着火,天大的事,这不是凶兆怎的?徽宗想也不想便下了道旨——此去凶险,快招童贯回京!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12-03 21:26
书接上回:
传圣旨的以跑死马的速度追上大军,拿出手谕给童贯看,童贯看后说“我就回”,说完,让传旨的回去了,等人家走了,他不声不响,指挥人马继续走,左右将佐问他什么事,他说皇帝写封信来,祝我马到成功。
此时在童贯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胜利!
作为一个自青年时代便在西北军中出没的人,他很清楚,眼下的青唐政权早已分崩离析,羌人是一盘散沙,这次出征是个极好的机会,等立了功,再解释不迟。
果然如他所料,宋军一去便摧枯拉朽般连克四州,直打到青唐城下,城内公主王公等贵族开城纳降,其首领奔走西夏。
胜利了。
庆祝胜利的办法,就是饮酒,酒席宴上,童贯干了一件很露脸的事儿——慢悠悠的拿出那份圣旨,给所有的人看了一遍,众将无不惊诧:“大帅怎敢抗旨?”
童贯答:“当时士气正盛,可以打好仗。”
“那万一败了呢?”
“我一人承担。”
从此三军莫不效死。
谁说童贯无气势呢?成功是最好的答案,往往可以解释一切错误。
童贯因此役被封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
景福殿使没什么,本来就是宦官的虚职,但襄州观察使就不对了,观察使一职,始于唐朝,相当于纪检办主任,专门查访地方官的业绩,安史之乱后,诸侯割地为王,这观察使便慢慢也成了地方实力派,到了宋,皇帝怕五代的悲剧再发生,尽量压制地方武人势力,由此观察使一职,从有权,又变成了没权,虚衔一个,但虚衔可是虚衔,却是武将升迁的“寄禄官”,什么意思?
宋朝为了抑制文臣武将的势力,实行官与职务分开的管理办法,好比你当连长,立功了,给你个上将军衔,实际上,仅仅把你升迁到副营级,安慰奖居多,实际封赏不够,如此一来,就有了许多的空头支票,但空头支票多了,底下人就会有意见,你这皇帝怎么回事,光给稀的不给干的呢?那么皇帝老儿为了安抚众人,便发明了一个“寄禄官”的概念,打个比方,你是连长,立功了,给你个上将军衔,同时,升迁你为某团一营的指导员,按理说,指导员不能指挥军事,但皇帝说了:你先干着,等你那位上司团长一专业,你就接他的班。那么你现在担任的“指导员”,就是“寄禄官”,也就是升迁的前奏。
童贯当了观察使,也就是说,距真正的武将仅一步之遥。
从此,童贯在西北展开了手脚,不要以为童阉人名列“六贼”便一文不值,其实他在边廷还是很有一番作为的,吐蕃也好,西夏也好,都怕他,就连辽国君臣,也深知他的大名,不久,加封为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武康军节度使。
经略安抚制置使可了不得,北宋阉人虽然掌兵,但只是作战时才有此权,而经略安抚制置使即便不作战时,也要管兵,乃一方要员,军政大权在握,从地位上来说,相当于唐朝的藩镇。
不怕他反么?
反不了。
北宋对唐的教训可谓吸收的相当之深,童贯这个经略安抚制置使确实有管兵的权力,但是却没有发兵的权力,就这一条,足够憋死他。
至于节度使,则完全是个虚衔。
徽宗皇帝对童贯在西北的表现,是相当满意的,毕竟大宋朝连吃败仗好多年了,对这颗冉冉升起的老阉将星,皇帝寄予的希望是巨大的,黑猫白猫,抓老鼠就是好猫,男人阉人,能打仗的就是好人,官再大点又何妨?
这么看起来,徽宗实际上还不是一个吃了就睡的人,其内心里的抱负挺大。
很快,活跃在杨家将故地的童阉人又要升官了,这次封的官无比尊贵——开府仪同三司,就在徽宗将圣旨拟出来的同时,在西北早已得到消息的童贯几乎乐歪了嘴,可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个人的中途插入,让这件皆大欢喜的事情变成了一场空。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12-03 21:28
说到题目,还真有个麻烦事,编辑部说我这个题目不好,让我换个,我正在想换个社么题目好呢,大家也帮我想想?
不过想出来了我怎么报答呢?
无论怎样,我先寄去一本样书为谢吧。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12-04 09:33
绝不停,那种事不干。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12-04 12:44
多谢大家集思广益!
书接上回:
插手的人,是蔡京。
童贯怎么也没想到,在自己即将大发迹的时候,出手阻止他的,竟然是蔡京。
没有童贯,哪来的蔡京?他为什么恩将仇报?
这要从“开府仪同三司”这个官职说起。
开府仪同三司这个职位,隋唐宋三朝都有,乃是虚职,虽为一品,但没有实权,说明白点,就如政府顾问一般,说地位,当然高,说权力,无人可管。初唐盛唐时,此职是专门拿来奖励有功之臣的,比如唐初的长孙无忌、魏征,都做过开府仪同三司,正因为唐开了这个先河,所以此职被后世臣子们看得极其荣耀,能在有生之年当上开府仪同三司,真是黄土盖脸也闭眼,就连飞扬跋扈的中晚唐宦官,也拿这个职位撑门面,纷纷要求皇帝给自己加封。
到了宋代,由于此职彰显,因此被皇家看得十分金贵,非大功于社稷者,不封此职。同时因为宋代阉人的社会地位很低,所以无论宦官立多大功劳,也与此职无缘。
而不少文官,则把当上“开府仪同三司”看成其人生的最高目标。
其中就包括蔡京。
蔡京都没当上的官职,童贯却捷足先登,无论如何,忍不下这口气。
别看童贯曾帮衬过蔡京,但在蔡京内心里,从未高看童贯一眼,童贯,充其量,是他的一把枪而已,眼下枪却跑到人的头上去了,当然要出手阻止。
此时的蔡京,早已网罗了一大批势力为其所用,所以当他出面阻止时,皇帝也没法,徽宗是个诗雅人物,暴跳如雷的事情他干不来。
消息传到西北,很意外的,童贯倒并未生气,他给皇帝上疏说:我是宦官,本来就不该当此职。
其实在童贯心里,很清楚为什么蔡京要整他。
除了蔡京天性清高以外,还有个原因,那就是自己也实在太跋扈。
宋朝为防止武人坐大,专门有一套程序来抑制武将的任命,任何一名武官的上任,都得经政府各大系统审核过才可,可自从童贯进了西北,一切将领提拔,都直接上疏皇帝,把蔡京这个宰相却给谅在一旁,无疑,这是在走晚唐阉人专权的老路,蔡京如何忍得下这口气?不整他才怪。
对这件事,童贯没动声色。
蔡京已经成了敌人,下面的事情,就是如何扳倒这个敌人,生气没有用,只有动脑筋。
很快,神不知鬼不觉的,一些西北骑使开始频繁入京,他们手眼通天,出手阔绰,专门找门路请宫内的宦官出来喝茶,几番下来,无论是嫔妃还是皇帝,耳朵里都塞满了有关蔡京的坏话。
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耳朵里都塞满了蔡京的坏话。
第一步,是辅助杀招,第二步,还是辅助杀招。
第三步,才是杀招,但这步杀招什么时候用,却是个大问题,因为这步招数威力太大,仅凭第一二步的辅助,是不够的。
随着时间流逝,前两步杀招的威力越来越大,嫔妃和大臣们不断吹冷风,皇帝的耳朵也被蔡京的名字磨出了老茧,终于,第三部杀招实施的条件,来了。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