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太监往事——那些不是男人的男人们 第9节

点击:


而西汉,继承了秦代的宦官制度。

也就是说,西汉是按照这种编制来管理宦官的,这就给宦官参政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但到了汉武帝时,情况有了转变。

汉武帝增加了一个宦官担任的职位: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

中书令的主要职责,是宣读诏书、刺探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这一来坏了,从此阉大哥们有了参政的权利,可以说,武帝之前,阉宦们那是勤勤恳恳老老实实的做小蜜蜂,想变天也不太容易,毕竟赵高也是几百年出那么一个而已,但是到了武帝之后,宦官们除了当小蜜蜂,也有了做大老鹰的机会了,宦官专权的乌云再次笼罩在西汉王朝的头顶。

汉武帝干吗要崇信宦官呢?

因为大臣、外戚、宗室全都吓到他了。

民国草包军阀张宗昌有诗云“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的)早已回沛县”,刘小三不易,他能打败项羽,一靠张良,二靠萧何,三靠韩信,当然还有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所以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功臣势力”极其庞大,反倒成了王朝的定时炸弹,刘邦同志为此壮士断腕,剁了彭越、勒了韩信、宰了英布,好歹安定了局面,大大削弱了功臣势力,怎奈刚一死,外戚却趁机坐了天下,吕太后先是大杀刘氏,后是屠戮功臣,连带着后宫也给杀了个噤若寒蝉,十分了得,以至于刘氏残余势力不得不再次借助开国功臣的力量剿灭诸吕,恢复天下。

前后折腾下来,功臣势力再次复苏。

文景两代,功臣势力大盛,汉文帝继位后,周勃右丞相,陈群左丞相,灌婴太尉,汉景帝继位后,丞相是周亚夫,周勃的儿子,最后一位丞相是卫绾,崇尚黄老之术,也是文帝时代的功臣,这帮人不是功臣之后,就是立有大功,很难管,所以汉武帝一上台就觉着不对了。
再看外戚。

汉文帝娶了窦漪,生了刘启,就是汉景帝,刘启执政后,当年的少女窦漪成了黄脸婆窦太后,还双目失明,但这位瞎眼婆婆的心可一点不瞎,把政权攥得紧紧地,逼着景帝推行黄老之术,景帝死后,这位老太太依然把持朝政,弄得武帝刘彻极没脾气,左右就一句话:我是你奶奶。

太皇太后一强势,外戚便得势,窦婴抖起来了,太皇太后一死,王太后又来了,田蚡又成了丞相,时隔不久,就和窦婴掐起来了,最后田蚡杀了窦婴,还搭上了功臣之后灌夫,接着田蚡也发病身亡,外戚们群龙无首,继续胡闹不止,将朝政大权视为儿戏,你争我夺,此时的汉武帝,似乎只能相信老刘家的人了。

但宗室也不可信。

想当年刘邦疯了一样的封王,结果诸侯国纷纷坐大,文帝时就有济北王、淮南王之乱,景帝时又有七国之乱,到武帝时,诸侯国依然对帝位虎视眈眈,宗室们时刻都在琢磨着这位小皇帝该怎生对付才好,搞得武帝十分不安心。

刘彻就郁闷:功臣在争权,外戚在争权,宗室也在争权,这权力是你们的么?可怎么才能让大权回归中央呢?在亲戚和大臣都离心之后,真正和皇帝朝夕相处、知根知底的,只有宦官。

从此一个新的机构出现了——中朝。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8-03 11:30
接上面:

中朝,又称“内朝”,这个机构的出现,完全是逼出来的,基于刘彻对大臣及外戚的不信任,他只好自己成立了一个小班子,并把它放在宫殿内,用来对抗传统意义上的朝廷(外朝),中朝的人员构成主要有宦官、文士以及少数的习武之人,在这里面,宦官起了非常大的纽带作用,主要负责寻找人才、举荐人才、牵线搭桥等,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臯、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基本上都是相互举荐后,由宦官引入宫内,这群人入宫后,在武帝身边结成了一个小联盟(天子宾客),一切军国大事由他们来决定,由皇帝来拍板,由外朝来操作,这么一来,大臣和外戚所组成的朝廷就只剩下一项工作可做:执行命令。

中朝的成立使武帝成功的夺回了政权,为了巩固这一胜利果实,刘彻加大了宦官的参政力度,“中书谒者令”一职出现了,这个职位让宦官们弹冠相庆,千年奴隶翻了身,从此有了当家作主的资本,可以这样说,汉武帝这一举措,为后来的“石显乱政”埋下了伏笔。

武帝雄才大略,自然要避免反被家奴控制,他很清醒地一面让宦官参政,一面却不断吸纳一些外戚,卫青、霍去病就是这个时候成为天子宾客的,这就构成了一种格局:宦官掌权,却不专权,外戚掌兵却不掌权,丞相掌权却不参与谋划,宗室既不掌兵也不掌权,各方势力被很巧妙的平衡了。

武帝虽然提高了宦官的政治地位,但是他执政期间,依然大量使用外戚,因为匈奴还在,无疑,宦官是不能上马持刀的。

卫青、霍去病很牛皮,其继承者霍光也很牛皮,一代代的外戚执政,使他们终于由掌兵不掌权,变成了掌兵又掌权,在这段时间,宦官始终是奴才身份,直到外戚们由于长期掌权终于按捺不住了,想推翻刘氏自立为王,逼得刘家人不得不再次启用宦官,这时候宦官们才大显神威,石显、弘恭就是此时登台亮相的。

但是,外戚长期掌权、掌兵,已经在意识上给帝王造成了很深影响,西汉的帝王自幼很少离开外戚,自吕后时代开始,外戚与皇帝共同执政,已经屡见不鲜了,突然间宦官登台,皇帝们还很不适应,而且除吕后之外,历代掌权的外戚都为西汉王朝立下了极大的功勋,卫、霍自不必谈,就是霍光也算鞠躬尽瘁了,且外戚作乱是霍光死后发生的,与霍光本人并无干系,这很难动摇帝王对外戚长期积累的一种信任感。

再怎样也是一家人,吵架了还可以和好嘛。

在这种意识下,西汉的宦官想翻身很不容易,所以石显刚一冒头,就被汉成帝灭掉了,外戚,一直是西汉王朝政治上的主流,西汉王朝是一直在上升的,直到它灭亡的那一刻,也没有分裂,也没有大规模的国土沦丧,而这种上升是在外戚的帮助下走过来的,因此外戚最终把握了帝国,夺取了权力,宦官自始至终也没有这个机会,可以这样说,西汉的宦官之所以没有长期专权,外戚的作用占了主导,正所谓此消彼长,在皇室长期信任外戚的条件下,避免了秦朝的悲剧再生。
非常讽刺的是,西汉刘家最终却死在外戚手中,王莽灭了它,建立了新朝。

这就大件事了,外戚从帮助刘氏到祸害刘氏,到再次帮助刘氏,最终还是祸害了刘氏,所以东汉王朝的统治者对外戚忌惮非常,可以说,王莽最终亲手毁掉了刘氏对外戚集团的信任感,而且毁得比较彻底。
由于王莽实在太绝情,所以东汉王朝建立后便确立了一项方针:外戚不可信,要时刻制之。怎么制呢?当然不能由皇帝亲自看着,于是宦官上阵。东汉建立初期便出现了一个专门给宦官设置的职位:中常侍。

中常侍最早出现在西汉晚期,但在当时这个官很不值钱,是个虚职,担任这个职位的一般都是皇帝的近臣,其实就是政府顾问,他们也不是宦官。

但这个职位到了东汉,开始焕发异彩,东汉皇帝们认为,宦官都是和皇帝很亲近的人,从小看着皇帝长大,要想让大权不旁落,便要充分利用这群阉奴来保住汉家班底,至于宦官是否会专权,东汉皇帝们似乎没去想,反正是个绝户人,就算专了又怎样?他死了政权还不是在老刘家手中?

在这种考虑下,“中常侍”成了专门给宦官的职务,权力极大,由原来的政府顾问,变成了帝王的把门人,上到宣布诏令,下到掌管文书,再到议论国政军机,无所不管,百官奏章皆由中常侍递上,若谁惹了中常侍,恐怕皇帝面前他会很难过,被人背后打了闷棍还不知道。

中常侍,是遏制外戚专权的一把利剑。

很快,第一个冤大头送上门来了,他叫窦宪。

前面我说过蔡伦,蔡伦依附于窦太后,而窦宪就是窦太后的哥哥,此人身为外戚,横行不法,胡乱杀人,差点被判死罪,为了逃避法律制裁,此公竟主动请缨去北击匈奴,不料一击之下威名大振,大胜而回,从此更是专横跋扈,眼高于顶,搞得汉和帝冲冲大怒,立刻找来中常侍郑众,令其诛杀窦宪,这郑众和蔡伦并立于朝,一个是皇帝身边的宦官,一个是皇后身边的宦官,两相权衡,自然是郑众更贴己,蔡伦则有些向着外戚了,郑众果然不负众望,他先让皇帝对窦宪及其部下大肆嘉奖一番,尔后将其出征匈奴的大军留在城外,令窦宪入京领赏,窦宪一入京,便去监狱领赏了,大将军印也被没收,而后撵回老家,再派使者追上,逼令自杀。

中常侍果然厉害,外戚跟宦官的第一次交锋中,铩羽而回。

汉和帝建宦官果然忠心,大喜,从此向子孙们开始传达这样的信息:阉人可大用。这种信息逐渐成了东汉帝王们的本能,偏外戚们又不争气,和帝死后,太后邓绥执政,很久都不把政权还给继任的汉安帝刘祜,搞得刘祜异常警觉,生怕王莽再世,邓绥死后,邓氏家族甚嚣尘上,手把兵权,安帝刘祜一见不好,又启用了法宝:宦官,阉人李闰秉承皇帝旨意,诬告大将军邓骘谋反,将邓氏一网打尽,捎带着把投靠外戚的宦官发明家蔡伦也给做了。

蔡伦很有意思,他身为宦官,投靠的却是外戚,这种和东汉帝王的传家策略不相符的做法是不能长久的。

窦宪、邓骘之死证明:宦官太好用了!

而宦官们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价值,他们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自西汉成帝以后被扑灭的宦官专权之火,死灰复燃了。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8-03 19:54
李闰灭了邓氏之后,汉安帝的皇后阎氏不安分起来,这段时间的东汉时局很有意思,不断重演着外戚——宦官——外戚的交替掌权,阎氏的哥哥阎显又开始出风头,但是皇帝始终站在宦官这一边,所以阎显也不敢独享大权,宦官和外戚联合执政的局面出现了,其实到这一步,宦官们已经取得了上风。

安帝死后,阎氏专权,废太子刘保,立北乡侯刘懿,却不料刘懿不到一年就死了,外戚们又想立更年幼的宗室为帝,以便控制,此时宦官出现了,到了汉安帝时代,宦官们由于屡次弄权,早已对宫廷生存法则十分熟稔,而外戚不停更换太子,也使朝中大臣及刘氏宗亲们非常紧张,生怕王莽闹剧重演,最后在大臣和宗室的支持下,宦官们再次发难,重新立刘保为帝,杀阎显等外戚,刘保史称顺帝,由于此次政变宦官功劳巨大,有十九人被封列侯,他们终于修成正果,从此以后,宦官在东汉政坛上可谓举足轻重,成了能与任何政治势力抗衡的一股力量。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