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太监往事——那些不是男人的男人们 第10节

点击: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皇帝也有点害怕了,东汉皇帝并不傻,眼看着宦官势力越来越大,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无奈之下,只好再用外戚来平衡,从这以后,宦官和外戚成为皇帝手中的砝码,他们不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平衡权力天平的必然力量,是帝王家的棋子。

帝国就像一盘棋,宦官是黑方,外戚是红方,要使这盘棋永久对峙下去,只能让双方势均力敌,依照这个思路,刚登基的汉顺帝再用外戚,历史上最恐怖的外戚出现了,那就是梁皇后的兄弟梁冀。

梁冀当了大将军后仅三年,顺帝便死了,死后梁冀是大权独握,谁也不服,由于此人是中朝之首,上头还有梁太后罩着,因此谁也拿他没办法,就连宦官也不敢轻易惹他,此时的朝廷和汉安帝死时的朝廷还不一样,那时阎氏外戚独断专行,屡次废立天子,搞得天怒人怨,所以宦官才将其一举铲除,可梁冀这家伙并不混蛋,他在独揽大权的同时,朋党遍布中朝、外朝,哥们兄弟满天下,土壤极其深厚,就连宦官们都拿他没辙,一句话:关系网太强。

就这样,梁冀先立两岁的汉冲帝,五个月后死了,又立八岁的汉质帝,汉质帝人小不懂事,看不惯梁冀专横,就骂他:你个跋扈将军!骂完后不久就被梁冀用一块饼毒死了。当时梁冀极其嚣张,上到皇帝,下到百官,谁不服就杀谁,由于没有皇帝做领头人,宦官们并不敢举事,因为他们说到底就是群家奴,没有皇帝撑腰则名不正言不顺,谁敢轻易冒头?

质帝死后,梁冀再立他妹夫蠡吾侯刘志为帝,史称桓帝,这下子朝野大哗,反对声铺天盖地,明摆着,这已经不是刘家王朝了,而是梁家王朝,先立幼帝,再立亲戚,什么意思?中朝自西汉武帝时代建立,到东汉顺帝后竟舍天子而自成一派?这还了得?反客为主,胆大妄为!中朝不堪用,外朝做援手,很快,外朝文武百官纷纷抵制梁冀的做法,士大夫和文人阶层尤其激烈,口诛笔伐,甚是热闹,最终,被梁冀杀的杀、抓的抓,闹了个没脾气,桓帝该立还是立。

自始至终,只有一个阶层在保持沉默,那就是宦官,有道是咬人的狗不露齿,果不其然。

长期的斗争经验使宦官们非常清醒。

宦官要想闹事,一定得有人支持,宦官和外戚不一样,外戚是正常人,担当的职务也是权力巨大,如大将军,没有皇帝的时候,大将军作为中朝最高官员,有权决策一切,而宦官不是,宦官的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担任大权独揽的职务,虽然中书令很厉害,虽然中常侍很生猛,但和外戚担任的大将军比,那是小巫见大巫,因此宦官想横行朝野,必须得有皇帝的支持,可如今皇帝要么死了,要么是外戚所立,宦官们只能保持沉默。

不该出手时就不出手,在宦官眼里,什么道义、良心、责任都是假的,只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时机”,这玩艺儿没来之前,亲爹老娘死了也只当没看见。

这就是宦官的厉害!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他们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很令人不齿,但他们的方法却屡试不爽,这是否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终于,宦官们期盼的时机来了,那就是梁冀的靠山、顺帝的爱人梁太后死了,虽然宦官们并不知良心为何物,但却知何谓“千载难逢”,他们立刻找到刘志,对这个平日敢怒不敢言的傀儡皇帝说:“朝中都忌梁冀专横,我们智力低弱,不知主上意思如何?”被梁冀架空的桓帝早有此意,当即拍板:没什么犹豫的!

于是宦官们立刻使出拿手绝活:捏造罪状。

想当初梁冀何等威风,没想到恶人自有恶人磨,他也有中招时刻,宦官单超、具瑗、唐衡、左倌、徐璜,以大将军谋杀嫔妃之母为名,突然率军攻入大将军府,将梁氏外戚一网打尽,梁冀服毒自杀,其余人等全部弃市。

其实梁冀的闹剧如果再演下去,很可能就是王莽第二,但东汉王朝建立之初以宦官抵制外戚的“基本国策”很有效的避免了这场灾难。

但从此以后,宦官终于由权利天平的砝码,再次演变成制约外戚的双刃剑,丰富的斗争经验使他们懂得,只有把握住皇帝,才能制约住外戚,也只有把握住皇帝,才能永保富贵,大权不丢。

就这样,本来用作压制外戚的宦官,终于拔地而起,成了帝国的真正主人,直到东汉灭亡。

西汉以外戚为贵,使宦官无法对政权产生决策效应,最终导致外戚篡权,东汉为防止外戚篡权而扶植宦官,最终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宦官和外戚这两个砝码少了一个,权力的天平倾斜了,东汉王朝就此沦入混乱,揭开了三国的序幕。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8-04 13:42
太监也有忠义的,殉国的也有


但历史留名的好太监太少了,爬上权利顶峰的都有两把刷子
==========

太监的生存环境和出身环境决定了他只能唯利是图,大多数太监都是这样活过来的,极少数太监能成为国家真正的支柱,但往往也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8-04 21:33
第八章 十常侍之死

《三国演义》开篇就有个十常侍,当时我还小,以为是某个奸臣姓石名常事,长大以后才明白是十个宦官。一直以来看三国演义都只看那些个战役,叹英雄气短,观人物雄豪,却忽略了开篇的楔子,他日扭头细看,才发觉此处也有别样风景。

汉武帝那厮不服管教,成立中朝以抗外朝,自此中朝之机构,贯彻两汉,直到东汉后期,中朝仍旧高于外朝,其内部由两部分权力构成,一是皇权,二是豪门特权,皇权的代表人物有两类,一类是皇帝本人,一类是宦官,而后者又是前者的代表,因此两类人不但都代表皇权,还是从属关系。而豪门特权的代表则是外戚,自打刘邦建汉以来,豪门大族与皇权之间的权力争夺就没停过,这么一看,就很有趣了,一方面中朝和外朝的对抗本身就是皇权和士大夫阶层的权力争夺,另一方面中朝内部还有皇帝和世代豪族的权力争夺,两汉四百年间这几股势力此消彼长来回拉锯,终于在东汉末期,皇权占了上风。
皇权占了上风,也就是宦官占了上风。

汉桓帝利用宦官夷平了外戚大族梁冀一家,从此以后宦官权势弥天,具瑗、唐衡、左倌、徐璜四人被封为一等侯,这四阉是鸡犬升天,家里是个喘气的就被封官,一时间朋党满天飞,各地官吏无不使尽解数搜刮百姓,以奉四人,当时有句话叫做: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

这句话的意思十分恐怖,左倌有回天之力,具瑗有独霸朝廷之势,徐璜形似猛虎,唐衡最夸张,说他能降雨。

宦官猖獗到这个地步,外朝的官员自然不能熟视无睹,很快,代表官僚地主阶层的朝廷大员首先发难,以竖阉乱国为名,向宦官集团发起了猛攻,这里面表现最勇猛的,就是李膺。

李膺,河南颖川襄城人,地主家庭出身,读书多,学问高,懂文学爱音乐,号为名士,他这个名士可不是吹出来的,反而相当值钱,当时老百姓有“登龙门”之说,所谓登龙门,就是去了一趟李膺他家,如果他接待了,这个龙门就算登成了,从此以后去过他家的那位仁兄,身价就很“牛市”了,即便大字不识几个,也会被士大夫阶层接纳,可见李膺的能量。

郭沫若说得好,当兵的叫“丘八”,读书的有文化,所以比当兵的还厉害,应该叫“丘九”,又读过书又当过兵的最厉害,叫“丘十七”, 李膺,就是一位“丘十七”,他历任青州刺史、渔阳太守、乌桓校尉,不但读书多,且极能打仗,当时鲜卑闹得凶,他一去,对方立刻臣服,这样的人和宦官闹对立,可想而知结果如何,双方没几个回合就陷入了白热化,先是李膺狠狠拿下几个为非作歹的宦官子弟,再是宦官们联合起来诬告李膺,将其下狱,然后是大臣们拼命解救,为此还死了几个,说好说歹总算救出来了,没想到这位李大人刚一出狱就以司隶校尉的身份把大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给宰了。

这还了得?!

宦官是什么出身?苦孩子,穷孩子。
宦官靠什么升官?帮助皇帝、得宠于皇帝。
什么时候才能得宠于皇帝?皇帝需要的时候。
皇帝什么时候需要?普通的需要随时都有,大方向的需要(比如夺权)要靠机遇。

说来说去一句话:宦官想真正发达,要靠机遇,比如梁冀专权,就是机遇。

一个靠机遇崛起的团体叫什么?叫“暴发户”。宦官,就是政治暴发户。

李膺同宦官的恶斗,在他自己看来,当然是“清流”阶层和丑恶势力的角逐,但用宦官们的眼光来看,则是已有的官僚阶层和自己所属的这群“暴发户”们的权力争夺,有道是“赚钱后我顿顿吃龙虾”,好不容易成为人上人的这些阉哥们儿可不愿再回到解放前,于是在一番计划后,宦官们满腔仇恨的发起了反击。

他们给李膺定的罪名是笼络太学生、结交朋党、非议时政、诽谤朝廷,由汉桓帝亲自拍板,一家伙连李膺带他的同事、学生、亲属,共抓了两百多,关到号子里严刑拷打,硬逼他们承认罪状,这下可捅漏子了,京城立刻爆发学嘲,数万太学生对朝廷发起了舆论抨击,声援李膺,称之为“天下模楷”,要求立刻将其无罪释放,同时,监狱里,李膺也积极自救,此公极其机智,按照鬼子的说法是狡猾大大地,宦官们整日里拷打他的同事、好友,这帮人被打得死去活来,浑身没一块好地方,可就是不招,唯独李膺,一说要打他,立马就招,那就招吧,结果一招不要紧,气得宦官们几乎吐血。

基本上,每次李膺都是这么招供的:

“你诽谤朝廷的话都对谁讲过?”
“好多人,记不清了。”
“最近和谁说过?”
“想起来了,是中常侍某某某的表弟。”

这种供词谁还敢继续问?几个回合下来,硬是弄得这班宦官审不下去了,没办法,这就叫吃了没文化的亏,脑筋跟不上。不过这帮阉人文化虽然没有,脸皮却练得赛过铁门,既然审不出来,那就无需再审,干脆问都不问,直接定罪算了。

于是李膺等人还是被定了罪,而且处置方法十分残酷,流的流,杀的杀,这封判决书被秘密送到一个人那里,如果他一点头,李膺等人便死定了,可他偏就没有点头。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8-05 11:50
陈蕃,这个名字在汉末是很响亮的。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