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摸半天,冯保说兄弟放心,交给我了,东厂酷刑无数,撬开他的嘴绝对是小蛋糕。
谁知张居正摇摇头,说我不是光要你撬开他的嘴。
那要怎么?
冯大伴,我们过去的仇人是谁?
高拱啊。
这个人还没死呢!
哦,明白了!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9-02-15 12:33
书接上回:
冯保将王大臣先生接到东厂,给了他最顶级的待遇。
王大臣进去前,不知道东厂的牢狱与刑部的,有何区别,等一进去,发现真不一样,就用刑而言,刑部大牢顶多三星,东厂是超五星级别。所以王大臣就有些抗不住,抗不住就管不住自己的舌头,终于某一天,他告诉挥汗如雨的行刑人员:我说。
于是大家都很欢喜,冯保也高高兴兴的跑来,和颜悦色地瞧着他,等待即将出口的下文。
就听大臣先生道:“我乃戚继光手下一名士卒也,因开小差,慌张误闯宫门内。”
冯保一听就火儿了,加刑加刑,叫这小子胡说!
冯保这么做,是有道理的。
首先,王大臣被抓的时候,身上穿的是太监服装,既然是逃兵,为何有内侍服?谁给他的?其次,你说是谁手下的士卒不好,偏说是戚继光的人?
怎么就不能说是戚继光的人呢?
先谈谈戚继光这个人。
戚继光,是个百分之百的武将,在我看来,他的功勋,可比岳飞,而处世能力,又强于岳飞。
1528年,戚继光出生在山东,10岁袭爵,21岁中武举,然后参军,战鞑靼,著有《备俺答册》,之后下南方,建戚家军,转战闽浙粤十几年,历八十多战,平倭寇,遂再入北方,修长城、筑炮台、整顿屯田,守边十六年,威震蒙古、辽东,被称为“振古名将,万里长城”。
他的业绩很辉煌,他的能力很生猛,他的部队很牛皮。
但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条件——文官集团的支持,没有这个玩意,一百个戚继光也奇迹不起来。
整个明朝,除了朱洪武、朱永乐之外,几乎历代武将,都被文官压得透不过气,为什么呢?
这要怪孔夫子。
其实也不能怪孔夫子,而是要怪后世的帝王,以及那些个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国家利益的文官们。
这里面的原因,我来摆一摆。
春秋时代,周王室不受尊重,各国的国君,也不受臣子尊重,所以征伐不断,内乱不息,在这种情况下,孔二爷挺身而出,提出“父子君臣”理论,建立了道德上的等级观,并要大家遵从。
但是很快,孔二爷发现不对路,大家都说他讲得对,但是一到了动刀子时刻,就谁也不鸟他了,为此孔二爷挺烦恼,怎样才能让大家听他的呢?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很有效的办法——礼乐教化。
孔夫子认为,之所以大家都不听他的,就是因为人心太野,蛮荒时代的影响还在,所以要推广他的理论,首先就得把人们教育得文明起来,所以他开始讲课、行善、弹琴、唱歌,就好像驯兽一样,让老百姓逐渐养成安静的性格,以便为他的理论的传播打下基础。
这招很有效,首先中招的就是他的学生子路,子路本是个三句话不和就操家伙的人,最后愣是被二爷教化得弹琴且讲理,当然,最后死的时候也是文绉绉的去放火,被人家凶狠的干掉。
第二个中招的就是汉武帝,他觉着礼乐教化太好了,便大力推广。
于是自汉以后,天下读书人无不尊孔,无不认为礼乐教化便是真理,无不推崇,对老百姓则张口闭口愚民,一付老教授模样。
就这样走过了两汉魏晋隋唐五代宋元,直到明,此时礼乐教化的弊端已经越来越严重。
第一个弊端,就是无视法律的存在。
既然礼乐起作用,还要法律干什么?如果法制盛行,一来有违祖宗教化,二来,岂非标示着礼乐崩坏?儒门子弟有个很奇怪的逻辑,那就是如果大家都遵从法律,则预示着文明的衰败,人们就像一群犯人,只能被法所管,而不能为礼乐所教化,而儒家子弟当然不能承认法律比礼乐的作用更大,所以对法律基本采取无视态度。
这也是中国千年以来为什么没有依法治国,以及历朝统治者脑袋里为何没有法治概念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弊端,就是无视武力的作用。
儒生们认为,礼乐教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所有人做顺民,而顺民,是不反抗的,我中华泱泱大国,对内万民敬仰,对外教化四夷,因此,无论内外子民,均应在教化之下,俯首帖耳,听儒生们传布圣人之言,断无忤逆之理。
那么如果忤逆了呢?
要知道,所谓万民顺从,那只是理论上的说法,一个老农如果辛苦一年还被苛捐杂税逼得没活路,你再教化,他也操锄头和你拼命,一个蒙古酋长如果被大雪冻死了牛羊,你再教化,他也领着人马来抢你,所以所谓的忤逆,是不可避免的。
一旦忤逆了,就得武将上。
但是,文官们(儒生),是绝对不承认有“忤逆”现象存在的,因为只要一承认了,就相当于承认,千年传承的“教化万民”的策略是有缺欠的,而这是圣人传下来的经典,即便真有缺欠,也不能承认,因为这决定着文官们的社会地位。
因此为了儒家后生们的个人前途,文官集团不得不睁着眼睛说瞎话,比如他们说,倭寇只是小灾难,对帝国没什么影响,比如他们说,蒙古的入侵是小问题,不会影响帝国命运,比如他们说,后金的崛起对我大明无碍,不能与他们议和。
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个目的:不承认存在非武力解决不可的问题,以证明礼乐的作用及自身的地位。同理,也不能承认武将的决定性作用,更不能让武将坐大。
因此在明朝,再有功勋的武将,文官们也会对其嗤之以鼻,再大的功劳,文官们也不会让他做太大的官,同时,还要讥讽这员武将只是匹夫之勇,不识字、不会对对子、不会写华丽的骈文等等。
那么,如果这员武将的功勋实在太大,确实无法否认,也无法“微化”呢?文官们的办法就是:告诉皇帝,小心他功高镇主。
反正,不能让武将爬到他们头上去,为了维护孔圣人的形象,对有战功的人员一律“踩踩踩”。
很不幸,戚继光,就和这样一群腐儒共事。
而他偏是个有抱负的将领,所以,为了抗倭,为了打跑鞑靼,为了守住边疆,为了加强军队,为了巩固国防,他必须和这群腐儒搞好关系,他必须给他们送钱,给他们送古玩,给他们送女人,否则他的下场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被那些个文官给“踩踩踩”了,俞大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而首先要打理的,就是文官之首——张居正。
据说戚继光和张居正的关系是很铁的,送钱自然少不了,送女人也不少,除此之外,还送海狗鞭,张首辅特乐,就很照顾他。
可如今,这位王大臣竟然说,他是戚继光手下的逃兵,顺藤摸瓜,若跑不了戚继光,当然也逃不掉张居正,最后冯保也有了干系,那岂非搞来稿去,把自己窝里面去了?所以冯保恼火无比,命令再审。
又审了几日,可别说,这王大臣了不得,王八吃秤砣,就是不改口,冯保急得乱转,最后灵光一闪——有了!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9-02-16 10:07
接上回:
随后的日子,对王大臣来说,那可真是“狗日子”,每日拷打不断,毒刑加身,这位是宁死不屈,本着“打死我也不说”的精神,经受住了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
狂挨了几日折磨后,王大臣被丢到牢里,突然没人理他了。
没人理他也不好受,身上的伤疼,肚子又饿,牢房里屎尿味又重,实在不是人呆的环境,此时的王大臣,虽然心知必死,但还是希望死前,能得到一个人应有的尊严。
给他尊严的人来了,此人叫辛儒,身份:张居正家人。
张居正一朝首辅,他能拿得出手的家人自然也不是好相与,就见辛儒满面带笑的走入牢房,手里,提了个食盒,一打开,嚯,菜香扑鼻,往桌上一摆,山珍海味什么都有,还有一壶酒,辛儒对王大臣说:吃吧。
此时的王大臣,你就不让他吃,他都得往桌上蹦,二话不说奔过去,狼吞虎咽,咕嘟咕嘟灌酒,舒服,惬意。
辛儒望着他,等他吃够了,就问他:想不想活?
王大臣边吃边说孙子才不想。
辛儒说我是朝廷派来的,你只要按照我说的办,就能活,非但能活,还能一辈子吃穿不愁。
人就是这样,若明知必死,倒还是条硬汉,可一旦得知死不了,反倒软了,王大臣双目放光,问对方,要他干什么?
辛儒说明日会审,你就说,你是高阁老派来的,欲刺皇帝!
王大臣愣了:高阁老是谁?与他何干?
辛儒一笑:高阁老是谁,你不用管,明日会审,你只需说,高阁老被罢官,心中怨望,遣你刺杀皇帝,你被捕时身上的带的那把利刃,你也说是他赠送给你的就是了。只要你这么做,冯公公定保你毫发无损,出狱后给你笔钱,让你隐居养老就是。
哦,这样。王大臣说好,我就这么说。
第二天,会审开始,堂上坐着两个:冯保、朱希孝。
朱希孝,锦衣卫都督,事关皇上安危,刑部级别不够,得锦衣卫与东厂会审。
一开堂,衙役喊过堂威,朱希孝说了,将那犯人与我兜起来,打一百棍再做道理。
这可不是朱希孝故意找麻烦,明律有写,审讯之前,先打一百,去去犯人的嚣张气,再审。
问题是王大臣不知道还有这个规定,他脑袋里还在美呢,认为只要按照辛儒说的办,自己今天就没事了,哪里知道还要事先挨打?眼看着要开扁,他可不干了,大叫一声:“你们许我富贵的,干吗又要打我!!”
“嗡”一家伙,冯保那脑袋就大了六圈,他知道坏菜了,演砸了,好在他反应快,赶紧断喝一声:“说!谁让你去刺杀皇上的!”
其实这一句话,就把打棍子的事儿遮过去了,要是王大臣聪明,此时赶紧按照昨晚交待的办就是了,谁知这位大臣先生可能被厂狱搞惊了,一听说挨打就好似毛了般,根本不理冯保那一套,自顾自的继续喊:“我哪里认识什么高阁老!!”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