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太监往事——那些不是男人的男人们 第91节

点击:


带着这种概念,朱棣称帝了,也就是明成祖,称帝后把太监的地位提升了一大截,朱元璋说不让太监带兵,到他这儿给改了,不但让太监带兵,还要带大军,不但要带大军,还要带海军,不但要带海军,还要出洋远征,这就是著名的“三保太监下西洋”事件。

三保太监名叫马三保,云南人,回族,祖上是元朝的色目人,说起来,还是个贵胄,他祖先乃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

既然是色目人,便和咱汉人不是一条心,所以当明军解放全中国的时候,云南回民很是抵挡了一阵,其中就有年方十一岁的马三宝,抵挡的结果,肯定是失败,失败的结果,便是把他送入宫中为奴。

干嘛要这么做?

俩字:传统。

马三保入宫后,经过简单的加工(阉割),被分配到燕王府工作,实习期间,因表现优异,学习成绩优良(包括文武两方面),得到了朱棣的极大信任,后来朱棣被一脚踹去北京,他也跟着走,朱棣带兵往回打,他也跟着来,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功成名就,赐名郑和。

赐名即强迫改名,马三保从此叫郑和,改名之后便接到了一项任务——寻找朱允炆。

朱允炆呢?

当朱棣大军攻破南京之后,朱允炆自焚了,据说是烧了个外焦里嫩,谁也认不出死的是哪个。

那么朱允炆到底是生是死?

没有答案,有的说死了,有的说跑了,说死了的还好,说跑了的就麻烦大了,跑哪去了?国内?国外?有的说国内,说的说国外,因此朱棣打算派两拨人马寻找,一拨在国内找,一拨在国外找,在国内找的,借口便是“寻访仙人张邋遢(即武当无敌老道张三丰)”,在国外找的,借口便是“出使万国”, 鉴于当时没有飞机,去国外的只好靠划船。

去国内比去国外要容易,所以国内这一拨先动身,找了一溜十三遭后,回来告诉朱棣:肯定跑去国外了!

消息从哪里来,书上没说,但这说法似乎有鼻子有眼,因为派去国内查访的那个,汇报情况时,竟耗时几个更次,如果不是有确切数据,谅他也不敢把朱棣忽悠这么久,最后他告诉朱棣:朱允炆说了,你当你的皇帝,我过我的日子,咱们以后两清了。

朱棣听了这消息后定了定神,脑筋一转,这还了得?竞争对手跑去国外,万一哪天想明白了突然杀回来,岂不苦恼?再说了,人家朱允炆是指定的继承人,俺这皇帝,硬抢的,要是小朱在南洋以皇帝名义召集各国勤王,人家可不见得就不帮他啊,由此便催促郑和,快些动身。

1405年7月11日,郑和自南京龙港起锚,正式出使南洋。

他带了两万七千八百多人,其中含锦衣卫,也就是说,他此行的第一目的,确实是抓人。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12-29 08:52
书接上回:

他的船队里,最大的舰,就是他自己的旗舰,称为“宝船”,这种宝船有多大呢?当时的人们只是说它“体势巍然,巨无与敌”,可究竟多大,却没有记载,但在明史中却有据可查,明史称,明代宝船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中型的宝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大型宝船上,有九根桅杆,十二张帆,加上锚和舵,没一样东西,非两三百人,莫能动之,其中的舵杆,就有十一米多长。

这类大船,与后来的哥伦布远航时的最大船只相比,大了足有近100倍,宝船上下分为八层,巍峨耸立,排水量足有三千吨以上,对南洋各国来讲,那简直就是海上城市一般,何曾见过?

除了宝船以外,还有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的马船(快舰,负责运兵运物),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的粮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的坐船(战斗指挥舰),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的战船(打仗用的),全队有两百多艘舰只,浩浩荡荡行驶在大洋上,蔚为壮观,如飘荡的王国。
这么大一支舰队,如何指挥呢?

第一、旗帜信号。

旗舰信号变动,各船望舰而行,早在明代以前便知此法。

第二、灯光为信。

敌人来袭,燃灯为号,如孔明灯,在舰只上广泛使用。

第三、锣鼓。

阴雨天,锣鼓为号。

吃什么呢?

除了大量携带腌制熏制食品以外,还有米麦豆类,这些都不易变质,至于淡水,有专门的水船供应,马匹的草料在粮船上,鱼类就地捕捞,吃不完的,于船后开活板舱,养殖起来,禽畜,船上饲养(主要是鸡和羊),蔬菜,船上耕种,另外,还储存有少量的鹿肉、驼肉、兔肉等精制食品,至于水果,沿岸获取、储藏。

我很自豪的告诉大家,在郑和的船队里,没有人营养不良,没有人得败血症。

距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八十七年后,西半球的哥伦布先生也开始远航美洲,但是他的船员由于没有蔬菜供应而大量缺乏维生素,许多人得了败血症,包括后来麦哲伦船队,都遇到了这个问题,还死了不少人。
说实在话,无论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什么,我都为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曾有过这么一支先进的、精良的、宏伟的、完备的伟大舰队而骄傲,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是伟大的,这点毋庸置疑,无论过去、现在、将来。

郑和的第一站是爪哇,当他们到了这个岛上的时候,岛上有个国家叫麻喏八歇,国内有东西二王,正在打内战,当然,郑和并不知道这些,所以很坦然的派人上岸买东西,这些上岸的明军一派光鲜打扮,带着刀剑,便到了西王的地盘上,西王听说有大量外国军队(其实才不到二百人)突然进入辖区,大惊失色,不用问,肯定是东王的援兵到了,给我杀,一口气将上岸明军杀了一百七十个,然后怡然自得。

明军不干了。

无故杀我们的人?反了你了!各船将领纷纷请战,要灭了这厮。

那叫两万七千多人的队伍,还带着大炮,真打起来,爪哇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这边明军叫得欢,那边西王也得到了消息,知道这回惹了真正的阎罗王,那群人的实力,就算他和东王携手也搞不定,吓坏了,赶紧写了道歉书,同时承诺:只要放我一条生路,赔偿黄金六万两!

使者拿着道歉书颤颤巍巍的到了郑和的船上,一上船,明军将校横眉而对,刀剑出鞘,当使者将道歉书读毕,各级军官大哗,纷纷说没这么便宜,当灭其国后再掳掠财物!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12-29 08:53
书接上回:

他的船队里,最大的舰,就是他自己的旗舰,称为“宝船”,这种宝船有多大呢?当时的人们只是说它“体势巍然,巨无与敌”,可究竟多大,却没有记载,但在明史中却有据可查,明史称,明代宝船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中型的宝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大型宝船上,有九根桅杆,十二张帆,加上锚和舵,没一样东西,非两三百人,莫能动之,其中的舵杆,就有十一米多长。

这类大船,与后来的哥伦布远航时的最大船只相比,大了足有近100倍,宝船上下分为八层,巍峨耸立,排水量足有三千吨以上,对南洋各国来讲,那简直就是海上城市一般,何曾见过?

除了宝船以外,还有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的马船(快舰,负责运兵运物),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的粮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的坐船(战斗指挥舰),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的战船(打仗用的),全队有两百多艘舰只,浩浩荡荡行驶在大洋上,蔚为壮观,如飘荡的王国。
这么大一支舰队,如何指挥呢?

第一、旗帜信号。

旗舰信号变动,各船望舰而行,早在明代以前便知此法。

第二、灯光为信。

敌人来袭,燃灯为号,如孔明灯,在舰只上广泛使用。

第三、锣鼓。

阴雨天,锣鼓为号。

吃什么呢?

除了大量携带腌制熏制食品以外,还有米麦豆类,这些都不易变质,至于淡水,有专门的水船供应,马匹的草料在粮船上,鱼类就地捕捞,吃不完的,于船后开活板舱,养殖起来,禽畜,船上饲养(主要是鸡和羊),蔬菜,船上耕种,另外,还储存有少量的鹿肉、驼肉、兔肉等精制食品,至于水果,沿岸获取、储藏。

我很自豪的告诉大家,在郑和的船队里,没有人营养不良,没有人得败血症。

距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八十七年后,西半球的哥伦布先生也开始远航美洲,但是他的船员由于没有蔬菜供应而大量缺乏维生素,许多人得了败血症,包括后来麦哲伦船队,都遇到了这个问题,还死了不少人。
说实在话,无论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什么,我都为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曾有过这么一支先进的、精良的、宏伟的、完备的伟大舰队而骄傲,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是伟大的,这点毋庸置疑,无论过去、现在、将来。

郑和的第一站是爪哇,当他们到了这个岛上的时候,岛上有个国家叫麻喏八歇,国内有东西二王,正在打内战,当然,郑和并不知道这些,所以很坦然的派人上岸买东西,这些上岸的明军一派光鲜打扮,带着刀剑,便到了西王的地盘上,西王听说有大量外国军队(其实才不到二百人)突然进入辖区,大惊失色,不用问,肯定是东王的援兵到了,给我杀,一口气将上岸明军杀了一百七十个,然后怡然自得。

明军不干了。

无故杀我们的人?反了你了!各船将领纷纷请战,要灭了这厮。

那叫两万七千多人的队伍,还带着大炮,真打起来,爪哇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这边明军叫得欢,那边西王也得到了消息,知道这回惹了真正的阎罗王,那群人的实力,就算他和东王携手也搞不定,吓坏了,赶紧写了道歉书,同时承诺:只要放我一条生路,赔偿黄金六万两!

使者拿着道歉书颤颤巍巍的到了郑和的船上,一上船,明军将校横眉而对,刀剑出鞘,当使者将道歉书读毕,各级军官大哗,纷纷说没这么便宜,当灭其国后再掳掠财物!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12-30 13:45
对不住忘钱兄,实在是忙得没空。

书接上回:

但郑和阻止了,他说,答应他们的要求,以显大国之风。

广大干部士兵当然不同意,便争执,郑和道:不要争了,禀明皇帝,再作处置。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