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太监往事——那些不是男人的男人们 第92节

点击:


于是派使者回国请命,在这段时间里,郑和的海军一直在爪哇岛上滞留,他本人边记载当地的风土人情,边努力告诫手下与当地人和睦共处,而那位西王则日日忐忑不安。

终于使者回来了,告诉郑和,明成祖对他的处理方式十分赞同,就这么办。

郑和便对西王道:我大明皇帝知道这是一场误杀,所以原谅了你,至于赔偿金,也就免了,只是希望你臣服于中国,时代友好,时时朝贡。

西王当时的表现是,涕泪横流。

从此爪哇岛上有了一个地名——三宝垄,后来发展为印尼的一座城市,时隔六百年后的今天,当地仍旧定期举行纪念郑和的活动,以感谢他六百年前对此处百姓的大度和宽容。

我很难解释什么是真正的“强”,但我知道,时至今日,该独立的地方几乎都独立了,而当年那些殖民地的子民们,如今对昔日西方列强的态度是很难说的,至少,没有什么感谢,更别提筑城纪念了,因此有时候,强大,是引而不发,是一种包容,是一种胸怀,她所产生的能量,将荫罩后世。

这次远航成就了郑和,也成就了大明朝的威德,一时间南亚各国纷纷朝贡,以求得大明势力的庇护,此时的明朝,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超级大国。

1407年,第一次远航结束,郑和率领舰队回航,此次遍访南洋各国,来的时候船上只有中国人,回去的时候满载了一船的外国使者,原因是南洋各国国王都这么讲:没说的,大明无敌,咱服了,派个使者过去告诉朱棣他老人家一声,我们甘愿岁岁称臣。

带着民族的骄傲和外交成果,郑和舰队意气风发的驶回中国,谁也没想到,此刻竟有人想打这支无敌舰队的主意。

在印尼的巨港,有个国家叫渤林邦,国王叫陈祖义。

陈祖义,是个中国人,祖籍:广东潮州,他还有外号,叫做“海盗王”。

洪武时,陈祖义就已经誉满海内外,职业就是强盗,由于老朱干得太狠,他真的混不下去,一急之下,出国留洋,去了南亚,网罗一批海外华盗,干起了大买卖,人数最多的时候,足有万人,战舰百艘,抢劫对象包括日本人、台湾人、南洋各国人、印度人,等等等等,只要是人,他就敢抢,不但抢,还会打,他的船队架着大炮,不断游弋于马六甲与中国沿海之间,光明朝的沿海县市,就被其攻陷过五十多座,当明军来的时候,他就走,明军一走,他又来,搞得明政府很是头疼,明太祖悬赏五十万两白银要他的脑袋,到了朱棣这辈儿,涨价了,七百五十万两,要知道,明朝当时全国的财政收入,也才一千多万两,光在他身上,就打算花掉多一半,可见此人的厉害,无愧于海盗王的绰号。

郑和的舰队虽然很猛,但在陈祖义眼里,就是一只肥羊而已,什么两万七千人,什么巨大宝船,什么大炮凌厉,什么给养充足,这些根本不算事儿,他老陈什么没抢过,什么没干过?郑和,一个太监,会打仗么?明朝的陆军虽厉害,但海军厉害么?从湖泊里走出来的他们,会打海战么?

所以他打算干一票,得手就发横财,不得手,无非多逃一次。

面对海盗集团的虎视眈眈,郑和不是不知道,他之所以晓得陈祖义的存在,就是因为此人实在是太出名了。

当郑和还在宫里工作的时候,便久闻陈祖义的大名,原因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此人屡次上疏朱棣,要求进贡。

一个海盗,竟向明朝皇帝进贡称臣,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乐,为什么陈祖义突然发了这个心呢?

谁也不愿意总是干没本钱的买卖,陈祖义也一样,于是在做了十几年海盗后,他投诚了,当然不是向朱皇帝投诚,而是挑了个实力小的国王——渤林邦国国王麻那者巫里,投诚后很是打了几场漂亮的海战,得到国王嘉奖,做了大将军。

后来国王死了,陈祖义索性废了王储,自立为王,当了渤林邦老大,随后便做了件很有趣的事儿——全国为盗。

眼下的索马里海盗是全村为盗、全镇为盗,那都抢了乌克兰军火,惹得各国海军纷纷染指,可想而知陈祖义这个举措在当时的震撼性,他着实把海盗这个活计,以金字塔的结构,发展成为一种事业,一种成千上万人趋之若鹜的事业,其深度和广度,大过今日的保健品行业。

全民皆盗以后,国王陈祖义便开始谋求脱离黑道的机会,就和台湾大选一样,各立委在出道前无不是二把刀出身,可一踏入政坛,个个都清白无比,这叫漂白,陈祖义就想漂白自己,因为宗主国是中国,他自然想要中国皇帝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因此,他进贡,他上疏,他称臣。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无论朱棣是否答应,陈祖义都风雨无阻的去中国朝贡,当然,凭他的名声和面子,是无论如何进不去中国海关的,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展开“进贡”这个行为。

什么意思呢?

这仁兄每次去中国进贡,都跟别人不一样,人家是满载而去,他是两手空空,开着空船就走了,船上还竖着进贡的旗号呢,那么他没东西送怎么办呢?别急,等船跑起来就有了—— 一路抢着去。

等到了中国,他早已抢得是脑满肠肥,且非常大方:所有物资全送。
你不是找我要贡品么?这够不够?弄得中国海关官员是哭笑不得,只好收下物品,把他打发回去。

这基本上等同于戏弄明朝一般,可这还不够,这位陈国王回去的时候,还是抢一路回去,而且无论哪国的船,都照单全收,包括明朝的船。

这还不说,凡是他抢过的船,人畜不留。

如此疯狂,还年年折腾,朱棣哪能受得了?这位以打仗勇猛而出名的武将皇帝,临出发前便告诫郑和:小心陈祖义。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12-31 09:06
书接上回:

不是冤家不聚头,当郑和的舰队走到印尼巨港时,终于和陈祖义碰上了,郑和下令,全队时刻准备战斗,各项设施全部进入临战状态,随时应对袭击。

大家都很紧张。

万没料到,忽然来了一名渤林邦国使者,手持一封信,要面见三保太监,郑和很大度的接见了他,展开信一看,竟是陈祖义的手迹,一笔蟑螂爬的字表达了一个意思——我要投降。

嗯?

郑和有些愣了,接还是不接?接?诈降怎么办?不接?更不对,无论是否真降,只要不接,就等于失去了主动,他先将使者安排下去,随后找人商议。

找谁商议呢?

当地人。

当时郑和的船队驻留处叫做三佛齐国,这个国家的国王叫梁道明,广东南海人,有民众十余万,原本有个国王是本地土人,因为对华人不好,被华人合起来赶走了,立了这个广东人为王,梁道明那时去了中国朝贡朱棣,留下一个副手,叫施进卿,郑和便找施进卿商议,施进卿久在南洋,对陈祖义是太了解了,说肯定是诈降,不用想的,做好迎敌准备便了。

于是郑和就预备着开打。

很快,陈祖义来投降了,拿着刀来的,足有五千多人,战船二十多艘,看这意思,不但要投降,而且还要更进一步——翻身做主,他领着海盗船队呐喊着冲入了郑和舰群中,直奔宝船。

很奇怪的是,郑和舰队没什么动静。

没动静更好,杀吧,海盗们驾船猛扑,眼看着离宝船越来越近。

轰隆一声——炮响,然后人声鼎沸,火把亮起,照如白昼。

明军的舰艇忽然“活了”,飞速转动着船体,转眼间将陈祖义的船队分割包围。

上当了。

陈祖义就下了一个令——逃跑。

晚了,明军的大炮已经喷出火光,同时,各类燃烧物投向海盗们的船只,知道赤壁什么样么?陈祖义的船队也就那样。

他太小瞧郑和了。

如果他知道郑和曾经与什么样的人交过手,他一定不敢如此轻易冒险,郑和在靖难之役时,他的对手是铁铉、盛庸、平安,参战的军队是几十万人,战场是中国的华北到江南,他小小的陈祖义,一个海盗,算什么?

此战一口气,将五千名海盗全部灭光,陈祖义被活捉,押回中国,等待他的,将是成祖朱棣的审判。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9-01-03 23:12
这几天在外地,无法上网,明日恢复更新!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9-01-05 13:25
书接上回:

郑和回来了,威名是远播的,建文帝是没找到的,但朱棣已经很满意了,望着无数奇装异服的外国使者,他终于明白,这辈子还有比打仗和寻仇更有趣的事情要做,至于那位陈祖义,朱棣也是物尽其用,他将此贼当着众外国使者的面隆重宣判,说这小子以后再也不会祸害你们了,说完吩咐押送法场杀头示众,还让所有使臣都去看热闹,这个举动令所有老外都产生了一个概念:还是中国皇帝厉害。

公元1407年,郑和第二次远航,此次远航的原因,是朱棣的大国瘾作祟,他迫不及待的要再次看到“万国临朝”的盛况。

那么想个什么理由再下西洋呢?总不能为了找人家朝贡而出海吧?

最后朱棣想了个折:送那些使者回国。

实在是个很不错的借口,带着这个借口,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郑和再次扬起了巨帆。

这次出海的规模与上次几乎一样,走的地方却更多,有泰国、柬埔寨、爪哇、马来西亚等等,郑和一路走,一路做着三件事:贸易、传播文化、布施。

贸易是友好的手段。

传播文化有助于国家的臣服。

布施是尊重对方宗教信仰的最佳方式。

当船队走到泰国时,郑和又遇到了一个小问题——投诉。

投诉谁?

自然不是投诉他,而是泰国。

泰国在那个时候,算是南亚各国中比较有实力的一个,由于有实力,所以就显摆,动不动欺负人,马来西亚的使者他也扣,苏门答腊的东西他也夺,如今中国舰队来了,各国纷纷告状。

郑和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很简单——斥责。

列舰队于海岸,派人将斥责信交给泰国国王,大概意思就是你欺负人不好,天朝很生气,希望你痛改前非。

泰国国王接信后,不是很听话,而是非常、非常听话,一边忙不迭的写信道歉,一边安排人将抢劫的各类财物、印信等,归还各国。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