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太监往事——那些不是男人的男人们 第95节

点击:


当时的朱祁镇,年仅九岁。

垂帘听政的,是朱棣的老婆张氏太皇太后,也就是朱祁镇的奶奶。
掌握朝政的,有三个人,他们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历史上把他们称为“三杨”。

张氏与三杨,是一种权力的相互制衡,在这种制衡下,政局是稳定的。

许多人都问:国家怎样才能稳定?

很简单,平衡,就稳定了。

但是这种平衡即将被打破,打破它的人,就是太监王振。

朱祁镇即位后,为了报答王振当日的“坦诚相待”,提拔他为司礼太监,而司礼太监的职责是:1、总管宫中太监;2、总管东厂、锦衣卫;3、总管一切机要文件;4、总管皇帝谕旨。

也就是说,在皇宫中,他是一切的总管,包括皇帝,也是他总管的对象,再说明白点,就是大明帝国的最高中枢,由他,一个太监管理。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9-01-12 08:18
作者:LWLFL 回复日期:2009-1-11 13:05:47    
垂帘听政的,是朱棣的老婆张氏太皇太后,也就是朱祁镇的奶奶。

张太皇太后应该是仁宗朱高炽的皇后,朱棣的皇后是徐达的女儿,早就去世了。
=============================

没错,我写的久了,思维逐渐松弛,笔误便逐渐增多,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多谢指出,多谢!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9-01-12 08:58
接上回:

虽说大权在握,也要掌握时机,一开始,王振表面上还算老实,但心里却很不老实,没别的原因,任何一个人把自己骟了之后,都会对权力金钱十分在乎,一辈子除了这个追求之外,其余基本都不靠谱。

老实的王振不但在皇帝面前很乖,在张氏和三杨面前也很乖,比如朱祁镇喜欢踢球,他就会说:“这个爱好不好,会把国家社稷耽误的。”当然,说此话的时候,三杨一定在旁边,时间久了,三杨对他的印象还不算坏,但也仅限于不坏这个层次上,因为三个老臣毕竟是风风雨雨过来的,一下子想糊弄过去,还真不容易。

最难糊弄的还是张太皇太后,张氏历经仁宗宣宗两朝,眼睛毛都是空的,王振所有的好表现,在这位老太太眼里,都有些扯淡,自朱洪武到朱宣德,五个皇帝了,宦官什么样儿,该对宦官什么样儿,她比谁都清楚,所以王振表现越好,她越担心,而且她也发现,对谁都恭恭敬敬的王太监,好像对政事越来越热心,尤其喜欢往军营跑,唐代权阉的影子不时在这位太皇太后眼前摇晃,最后张氏决定,严厉教训一下这位司礼太监。

所谓的严厉教训,就是着实吓唬吓唬。

一天,张氏将朱祁镇、英国公张辅、尚书胡焕以及三杨叫到自己的办公室,等他们到齐了,吩咐,请王振。

王振还在往这边赶,张氏这里已经开始训导英宗了,她指着三杨等人对他说:“这些都是元老,你有什么事儿,找他们商议,他们要是不同意,你就不要干。”

朱祁镇听着糊涂,没来由的,说这些干嘛?我不是一直挺听话的么?他正搞不明白,王振到了,王太监也不知道出了什么大事,来的时候还满心高兴呢,心说军国大事终于也想到请我一起来商议了?看这意思,掌权有门,这些年没白公关。

他兴冲冲到了太皇太后宫中,一进门,就望见张氏面沉似水的那张脸,心里不由咯噔一下,还没等请安,就听张氏一声断喝:跪下!

王振一向很听话,想也不想就是一跪,张氏指着鼻子骂他:“你去军营干嘛?你整天在朝廷里东窜西窜干嘛?你以为你心里想什么我不知道?太祖有令,宦官不得干政。冲这条,该杀了你!”

这话摆明了就一个意思——看你不顺眼!

如果一个比你强大得多的人看你不顺眼,你怎么办?

第一个办法,就是跑路。

第二个办法,就是示弱。

实在没辙了,就只有拼命。

王振可不想拼命,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呢,当然他也不能跑路,就只剩下示弱了,于是他便求饶。

该求饶时就求饶,才能风风火火闯九州。

王振一求饶,朱祁镇也跟着替他告饶,皇帝都软了,大臣自然也不能闲着,于是三杨等人也跟着求情,张氏本就不想真杀,也就顺坡下驴,说皇帝年幼,怎知宦官自古祸乱国家?你们替他求情,我就饶了他,但此人不许再干政,否则……她盯着王振:定斩!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9-01-13 09:14
书接上回:

王振吓住了,所以老实了。

真老实了么?

对一个在底层奋斗了好多年然后又自宫的人来讲,是没有害怕这一说的,所谓的老实,其实就是静观其变。

静观其变也不能闲着,于是他进一步培植自己的关系网,先从朱祁镇开始,映射到其他大臣,所以朝堂之上和军营里没了王振的影子,但王侯公府中,此人却出现得更加频繁,在张氏太后看不到的角落,王振逐步壮大着自己。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天大的喜讯:张氏病故。

束缚消失了,王振开始行动。

明朝的太监和唐朝的宦官不同,唐阉有独立的财权、兵权,非但无需借助皇权,皇权反倒还要借助他才得以保全,明阉却不行,整个明朝,虽然太监有时很得势,但军、财、政三大权力从未真正开放过,太监即便培植了自己的羽翼,也没有独霸一方的实力,且由于老朱家制定了内阁制,朝政由内阁大臣掌控,因此太监的空间还是被压制了许多的,除非,太监全面把控了皇帝,以皇权来反压内阁,才能有些空间施展手脚。

这正是王振的优势——他全面把控了朱祁镇。

朱祁镇是个很容易相信他人的皇帝,且信起来便信得一塌糊涂,其实从人格上说,他是个好人,但从能力上讲,这实在不是个好事,他这种性格时而害他,时而救他,害他的时候害得很惨,比如土木堡,救他的时候也救得很到位,比如瓦剌部落中受尊敬的战俘生活。

对王振,他是真的很相信,也难怪,一个从小陪他玩,为了他无事不办的人,不信任是不正常的。

此时三杨已经不在,张氏病故,王振手里握着皇帝这张牌什么也不怕,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朱元璋他老人家亲手挂在宫门上的“宦官不得干政”的那块牌子拿下扔掉,这个举动,宣告明朝对太监严格把控的时代,结束了,以后的刘瑾、魏忠贤等人之所以能顺利出台,全赖此时此举,他们真该感谢王振才是。

扔牌子是第一步,第二步,给自己盖房,第三步,给自己修庙。

转回头来看现在的爆发一族,也就如此而已,可见历史一直在重复。
房子盖了,庙也修了,还做什么?

继续邀宠于皇帝。

于是此阉的信任指数继续升高。

就和互联网行业一样,信任指数升高,人气就高,人气一高,巴结的人就多,所以在英宗执政初期,内阁不是最牛皮的,王振才是NO.1,当然,与此同时也显现出相当多的无耻人士。

比如,有一位工部郎中,叫王佑,无耻得近乎无敌,我仔细查了一下史上那些无耻之尤的言行,此人还是能排上前十名的。

众所周知,王振是自宫了的,无论他先前体毛多茂盛,一刀鸟飞过以后,便什么都没了,下巴一溜光,因此对长胡子的人,他看着总有些别扭,想起昔日雄风不再,心里也确实有些酸楚。

万万没料到这位工部郎中王佑竟是个极有眼光的人,王振没胡子,他也不留,那时男人不蓄须比较罕见,所以王振就问他:你怎么不留胡子啊?

这位王佑同志见当朝一品红人终于注意到他这个精心设置了,登时喜不自胜,便把酝酿了很久很久的一句非常暖人心的话端了出来:爹没胡子,儿子怎敢留?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9-01-14 18:30
书接上回:

如王佑一般的人,当时满朝都是,没人愿意去锦衣卫大狱里观光,所以个个都很听话,即便有几个不听话的,不是杀了就是流放,其余的也消停了,当然,也有那硬骨头的,但基本上都落得个家破人亡,时间久了,王太监当真无敌于天下。

可凡事都没有绝对,独独有一人,偏不吃他那套。

此人是永乐十九年的进士,宣德初年为御史,宣德五年巡抚山西河南,负责整顿军备,坐镇晋豫时,由于对老百姓太好,口碑极佳。

正统十一年,此人因政绩极好要升职,便入京面圣,一进城,有人便说了,你的前途都在王公公身上,准备点礼品吧。

他说没有,唯两袖清风也。

说完后不久,非但官没升,人也进了大狱。

入狱后又有人对他说:多少给点,认个错。

他说我实在不知道有什么错。

这句话说完后,他的罪名被定为谋反。

到这个份上,他仍坚持自己没错,于是,即将被杀。

有人把这个消息放了出去,很快,此人因没送礼而被诬谋反的事情传遍了京师的每一个角落,继而传遍河北、山东、山西、河南。

我说过,他做过山西河南巡抚,且口碑极好,所以这两个省的百姓们就开始写万民书,后来,连官员们也加入进来,再后来,连京师的士绅也加入进来,事情闹大了。

事情一大,皇帝就可能知道,虽然英宗朱祁镇什么都不管,但并不是傻子,一旦他知道了,责问下来,怎么交代?所以王振果断决定,放了那个人。

于是此人成了唯一一个毫发未损便走出厂狱的囚犯,虽然没升官,但他胜利了。

此公以后还会出来,并收拾王振一手制造的烂摊子,他叫于谦。

该赶的赶走了,该杀的杀掉了,国内已然无敌,王太监的手开始伸向国外。

他索取贿赂的对象,叫瓦剌。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北逃,建立一个政权叫北元,后来接连遭受明军的打击,各部落分崩离析,最后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宣德年间,瓦剌部一举统一三部,成了草原上的NO.1,由于被朱元璋、朱棣父子打怕了,所以瓦剌人特别注意同明朝的关系,其首领也先认为,要搞好外交,就得搞定对方的掌权者,也就是王振。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