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1969:中国知青在缅甸 第27节

点击:


失去了曹氏三兄弟,克钦独立军元气大伤。悲剧已不仅仅是上层领袖人物的猝死,独立军士兵也开始感到了前景暗淡。

听说克钦独立军的军事训练异常残酷,我曾经设法想进入泰缅边境的军事训练营,想亲眼目睹那种惨无人道的训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的要求遭到了拒绝。为了补偿,我的一个克钦独立军朋友答应带我去芭蕉寨走走。

1988年夏天,我从云南省出发,首先抵达缅甸北部的最大城市―密支那,然后在同朋友会合,由他陪同前往芭蕉寨。

在等待朋友的那几天,我闲来无事,便独个逛逛密支那。密支那人口约15万,仅相当我国的一个小城镇。市内有一条主要街道,长约5公里,街两侧很少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但也商贾云集、熙熙攘攘,是密支那主要的商业区。市郊有一座火车站,规模不大,但每天汽笛长鸣,车轮轰轰,火车从车站驶往缅甸各大城市,交通比较方便。

密支那是有着光荣历史传统的城市,早在二战期间,这里就爆发过中国远征军和日本军队的战争,这战争至今还在年岁较大的密支那老人们的心目中记忆犹新。战后,密支那市发展较快,人口数量也突飞猛进。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离老城二至三公里的地方,又新建了一座新城,与老密支那市遥相互应,连为一体。

密支那市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居民生活水平方面都位居缅甸各大城市前列。因此,长期以来,独立军始终企图将密支那占为己有。缅甸政府对此早有准备,在城市周围派驻重兵,牢牢控制着这个繁华的城市。我去密支那的时候,尽管身居闹市区,仍然可以看到身着政府军军装的荷枪实弹的士兵不时地在人群中晃来晃去。但是,本地人对此已习以为常了。我的房东太太,一位干瘦的家庭主妇不失幽默地说:“这也是吸引你们来旅游的一个活动景点嘛!的确,密支那除了像我这样的观光客人外,还有身扛摄象机,常年驻守的外国记者。

逢到战事吃紧的时候,密支那人就往地下壕洞躲或往山里跑。同样忙碌的还有外国记者。我遇到一位美国记者埃米,他已经完全适应了密支那的这种悠闲与忙乱的两副面孔。当克钦独立军很久不来骚扰的时候,他反倒觉得不习惯。“就像这儿的天气,一会儿天晴,一会儿下雨,总不能天天日头当空吧。晚来还不如早来呢!“他耸耸肩向我这么描述道。

终于有一天,我等来了朋友,告别了这座还算宁静自在的城市,上路了。

我们跟随一支进山的马帮,一路上穿越崇山峻岭,在马背上颠簸了将近一个礼拜,才远远地看见了芭蕉寨袅袅的炊烟。

因为对密支那久攻不下,克钦独立军只好将克钦人聚居的一个较大地区芭蕉寨作为首都。为了显示他们的雄心壮志,克钦独立军始终对外称芭蕉寨为“临时首都“。

芭蕉寨较密支那,显得都市风情不够。给我第一印象是它自然天成的热带风情,高大优美的热带树木在沙沙的暖风中微微摇曳,从老远的地方就向我们招手致意;克钦人居住的小竹楼随处可见,楼内楼外到处是喧沸的人声和孩子们的嬉闹声。

芭蕉寨并没有芭蕉树,但处处可见到一种形状独特,挂满累累果实的树木,当地人称之为“曼拉“,俗称”面包树“或”中肚子果“。我在芭蕉寨逗留的日子里,天天可以吃到它,味道鲜美,可以当饭吃。我曾经吃到一个重达2公斤的曼拉果,这一天我什么也吃不下了。”面包树“之称名不虚传。

除了“曼拉“,我还喝到一种果汁,是从当地人称为”曼沙“的一种热带水果中榨出来的,味道类似椰子汁,非常解渴。

我在芭蕉寨逛了几日,发现这里除了全副武装的独立军士兵多一些外,与其他寨子的风土人情别无二致,不免心生疑虑,克钦独立军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一个交通不便,偏僻山乡作为自己的“临时首都“呢?

与我同来的朋友很快看出了我的疑问,他告诉我―

芭蕉寨位于一个大约一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中,四面环山,只有少数几条山路可以通往这里,芭蕉寨周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更难得的是,芭蕉寨离中缅边境很近,离寨子七八公里远处正是中国云南省的盈江县。这么近的距离迫使缅甸政府军放弃了用飞机、大炮进攻轰炸的可能,以免炸弹误入中国境内,引起不必要的国际纠纷。

这样一来,政府军的进攻只能依靠步兵了。而在崇山峻岭中短兵相接正是克钦独立军的拿手好戏,因此,十几年来,政府军一直想摧毁克钦独立军的老窝,都未能得逞。

芭蕉寨一直平安地度过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仅有的几条通往山寨的山路上,独立军密密匝匝地铺设了好几道雷区,路旁的草丛中也不放过,挖了无数个用坚硬锋利的竹刀设置的陷阱,以防政府军的突然袭击。

进入芭蕉寨前,要通过三道关卡,每道关卡都有重兵把守,荷枪实弹,严格盘查,稍有问题就被视为逮捕对象。每个进入芭蕉寨的人必须出示通行证,才予以放行。任何人想要强行硬闯,关卡上的机枪便会无情地向他扫射,不问青红皂白。

了解到这一切后,我暗暗后怕。幸亏我是跟随独立军的马帮进入芭蕉寨的,倘若仅仅出于好奇,无凭无证地混入,恐怕此刻已是血肉横飞了。

在芭蕉寨的街道上走走,我发现寨里身着平常装束的老百姓不多,大部分是独立军官兵。为数不多的老百姓也大都为独立军提供后勤服务。

我住在一家小旅店。店老板是个50岁左右的良农,安分守己,不愿惹什么是非。老板娘主要负责种地,两个儿子都在军中服役,一年中难得有几次回家。老板开的这家旅店主要是为军队服务,来住店的多是军人。即便是马帮,也是跟军队关系较好的。每当我跟店老板套近乎,聊天,他总是有意避开克钦独立军这个话题。

我后来才明白,芭蕉寨的军事控制极严,密探比比皆是。稍有疏忽,这一家活蹦乱跳的人顷刻间便从寨子里消失。在这里生活的老百姓已经习惯不谈军务,麻木地接受任何一幕血淋淋的场面,只要不是自家人即可。等我明白了这一点后,店老板已经开始用怀疑的目光对待我了。

芭蕉寨是个“H”型的寨子。寨中有一整套独立军的组织机构,包括国防部、外交部、情报局、保卫局等,真是“麻雀虽小,五脏具全”,俨然一个独立王国。

我住的小旅店恰巧离国防部不远。每当我散步到国防部所在的山包前时,总有巡逻的士兵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从地上冒出来似的,面无表情地问我贵干,然后命令我离开。直到我走出这块地盘很远了,仍然感到有两只寒光闪闪的眼睛紧盯着我的背影不放。

我不能不怀着极大的好奇,纠缠我的克钦独立军朋友逼问不休。他不得已,便尽他所知向我讲述了那个神秘的角落―。

在所有机构中,国防部的权力最大,统领着其他部门,独立军主要官员及军事将领都在国防部所在的灰房子里办公,独立军的一切军事计划,行动纲领也都在这里策划,从这里通过各种机密的渠道传向前方阵地,因此,国防部可算得上克钦独立军的“心脏”。

国防部的建筑分为地面与地下两部分。地面部分是不起眼的灰色砖房,墙上全是绿色植物的遮蔽层,与砖房后面的山包融为一体,难以区分。乍一看,完完全全是一座矮山而已。

国防部真正的核心部分全部安排地下,地下部分又分为两层,里面宽敞,高大,层与层之间有通道相连。每层又被隔离成许多房间,国防部的各部门,各机构基本都在这些房间里办公。房间里有水电供应,其他设施也很齐备,从办公到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地下建筑部分还设有储备室、电报室以及娱乐中心、餐厅等等。总之,在这里,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同外界一样的生活。军中管国防部叫“地下王国”。

国防部里还有一条秘密暗道,直通山顶。一旦情况紧急,里面的人就可以沿着暗道上山,再乘山顶上的军用直升飞机逃离。

整个国防部,包括地下建筑以及那条暗道,都是完全依靠人力挖出来的,然后用钢筋水泥进行灌注、加固,才形成今天这固若金汤的地下工事……

朋友说到这,犹豫了片刻,又偷偷地说,他有一个表亲在国防部下属的兵工厂,他可以安排带我去兵工厂开开眼界,不过,我得为此破费一点。我兴奋异常,连连点头答应。

过了几天,我换上独立军军服,跟他的表亲混入换岗的士兵中,走进了兵工厂。

兵工厂隶属国防部,坐落在一个山脚下,规模不大,从外部看像是一座“面粉厂”,由于设备、技术的限制,仅限于制造一些简单、低劣的武器,如手枪、步枪、炸药等,也能生产一些小钢炮,迫击炮,但由于刚才质量不过关,军工技术也欠火候,制造出的武器性能不太稳定,勉强能使用而已。但是,这个兵工厂打制的匕首、军刀却是一流的,锋利、光可鉴人。在缅北一带小有名气。

我每进一个车间,都感觉到造兵器的士兵的紧张的节奏。朋友的表亲总是催我快走,我来不及看清每道流水线,就已经出了兵工厂的后门了。

回旅店的路上,夜幕悄悄降临了,四周一片漆黑。芭蕉寨晚上不通电,虽然独立军从日本进口了几台柴油发电机,建起了自己的发电站,但是由于害怕政府军偷袭,独立军在芭蕉寨里实行宵禁,严格禁止老百姓点电灯。即使军队用电,也得将光罩住。所以一到晚上,芭蕉寨便死气沉沉地陷入无边的黑暗中,只有偶尔几声狗吠,方可让人识别这是个村寨,而不是坟堆。

我向国防部所在的地方望去,那里亦是一片黑暗。我心里明白,那地下王国里此刻正灯火通明,俨然另一个光明世界。这是芭蕉寨唯一的夜明珠。

我本来预定过两天随马帮开拔,离开芭蕉寨。朋友劝我过几天再走,起码逛完“嘎摆”再走。

“嘎摆”是当地语,意为赶集市。芭蕉寨的官兵和老百姓平日的吃、喝、用都在寨子里,而芭蕉寨能提供的物资又非常地有限,因此物资供给不足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了满足需要,解决供给问题,独立军在离芭蕉寨不远的地方开了一个“嘎摆”,每五天或一星期举办一次。

我留下来了,兴致勃勃地等到“嘎摆”这一天,一大早就赶往“嘎摆”。各种各样的物资,从手电筒、牙刷到大米、枪支,应有尽有。来自印度的布匹、毛毯、来自越南的大米,,还有走私的珠宝、武器等等,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这是我进入缅甸第一次看到的火红买卖,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战争的阴影暂时从人世间消失。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8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