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太监往事——那些不是男人的男人们

点击:
第一章    太监是怎样炼成的

先说什么是太监。

太监,就是皇宫中的侍者,是一群缺少某种重要零件的、没有男性特征的男人。

说起太监,大多数人受影视剧的影响,脑海中就会出现一群人,外观上,他们满面带笑,谄媚无比,嗓音尖利,面黄无须;人品上,他们阴险狠毒、狡诈无比,陷害忠良,搅乱国政;朝堂上,他们和皇帝的关系无比好,且爪牙遍地,手眼通天;经济上,他们身家亿万,富可敌国,却贪得无厌,因私废公。

太监仿佛永远那么坏,汉有十常侍,唐有李辅国,宋有童贯兄,明有魏忠贤,清有李莲英,说起这些人,读者无不痛骂连声、钢牙咬碎,而著名的“党锢之祸”、“东林党争”等事件,也给这个群体戴上了一顶丑陋至极的帽子,以至于一提起太监,广大人民群众或耻笑,或戏谑,或谩骂,或悲愤,独独没有尊重感。

可咱中国从盘古先生一脚蹬开了天地到如今,少说也走了几千年了,而太监作为历史上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各个王朝所起的或好或坏的作用,是无法忽视的,他们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要那样为人处事?为什么他们可以把握住政权甚至左右国家的未来?他们究竟有什么魔法可以使皇帝对他们俯首帖耳?他们难道真的个个都那么坏么?如果不是,那么好太监又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为什么没有变坏?
也许,通过这群人的表现,人们可以得出对历史的另一类解释,对人性也会有另一种角度的思考,也许人们在谩骂讥笑他们的同时,却可以看到,在他们身上,也有我们这群正常人的影子。

接下来再说说他们为什么要做太监。

没人愿意平白无故挨那一刀子,所以做太监的人一定是迫于无奈的,去当太监主要有两种原因,一个是常见原因,那就是穷得活不下去了,没办法,为了混一口饭吃,只好搏上一搏,忍痛割爱,净身入宫,比如清代的小的张,明代的魏忠贤,都是这个原因;另一个是被逼无奈当太监,比如兵祸,被敌军抓住了,二话不说被阉了,想不走这条路都不行,或者得罪了皇帝,处以腐刑,这也是没得选择的事,前者有明朝的郑和,后者有汉代的司马迁,当然,后者的身份究竟是不是太监,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太监呢?

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人,特别是男人,会一笑置之,同时心里说:“很容易嘛,一刀割了嘛。”

正常男性说到太监时的心态,基本上就是嘲笑 + 自豪,嘲笑是很自然的,主要原因就是你有的我都有,我有的你却没有,既然我比你多了关键的那一点点玩意,那我自然有权力嘲笑你,嘲笑之后便是一股充满阳刚的自豪感,一句话,一个正常男人在一群太监面前一站,那感觉仿佛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满足感实在不是盖的。

看来缺了零件的滋味确实不好受,太监们也难以否定这种感觉,如果你把历朝历代的太监挖出来,挨个问他们那一刀的感受,大概无一个人会说:“爽极了,我要再来一次。”

但是,想成为一个太监,绝非挨一刀那么简单。

从一个曾经走访过北京城老太监的记者笔下,展示了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太监不是随便就可以当的,家里人要托关系,找到当地的净身师,净身师,俗称“刀儿匠”,他们专门负责在地方上选拔太监,送进皇宫,一个好的净身师,那是几辈子传下来的好把式,一刀下去,干净利索,不留后患,没有感染,想当太监,找一个优秀的净身师,至关重要,否则一刀下去血肉模糊,再来个破伤风、大失血什么的,这买卖就亏大了。

找到净身师以后,立志于太监事业的人要拜师,拜人家做师傅,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把我阉了我还拜你做老师?举个例子,您一看就懂了,我们看电影《少林寺》,凡是当和尚之前,都得有个老僧给他剃光头是吧?那叫受戒,头发给他刮了,他就是真和尚了,同时,谁给他刮的头,谁就是他的终身师傅。太监拜净身师为师,也是这个道理,打今儿以后,您就是我受戒恩师了,没了您我还戒不了这瘾呢。
这一拜师,非同小可,从此以后,无论此太监如何腾达青云,当初给他一刀的那位净身师,都要受他恭敬,一辈子吃他供奉,直到终老。
拜师完毕,签合同,叫上街坊邻居,大家一起作证,合同上写的什么?

上面写着:我某某某,自愿净身,生死不论,我若死了,分文不取。
写完了,签字画押,此时净身师就悄悄问了,说你这孩子是要阉了还想接茬活呀,还是管阉不管活呀?

敢情这还是两种刀法,果然了得,谁吃饱了撑得慌,挨了一刀还不保活?因此都说要管活的,好了,那就按照管活的价码交钱,交完钱,就要动手术了,上手术台之前,那位准太监得准备三十斤小米,几大口袋啃完的玉米棒子,芝麻秆几担子,五十张窗户纸。

这些东西都有什么用呢?

三十斤小米,吃的,动完了刀子好久下不了床,吃什么?就吃它,使被阉者饿不死,据说小米还补血,也算是营养一下儿了。啃完的玉米棒子做什么用呢?那是烧炕用的,挨一刀不容易,夏天热怕伤口不容易愈合,一般都是冬天下刀,到时候那位床上躺着哼呦嗨呦的,窗外北风嗖嗖的,没有取暖设备怎么能行?所以玉米棒子准备烧火,同样,窗户纸也是为了取暖,同时避风,不让风吹进屋里来,免得被阉者那里受了风寒。那芝麻秆做什么用呢?这玩意最重要,一般人挨了一刀后,定时血污横流,秽物满床,到时候芝麻秆烧成灰,撒灰止血,清除污秽,全靠它,为什么用芝麻秆呢?因为芝麻秆很易燃,烧了以后灰烬非常细小,又吸水,又不烫皮肤,堪称阉割的最佳用品。
这些都准备完了,就开始选日子,这就好像囚犯处斩也要选个黑道凶日一样,选好了骟人的日子,就准备动刀了,不过动刀之前净身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配药,配的是什么药呢?药的主要成分是臭大麻,还有艾蒿、蒲公英等,配在一起,熬成汤,这种汤有两种功效,一是麻醉,二是腹泻。

汤熬好了,还要煮两个鸡蛋、准备两个新鲜猪苦胆,这些可不是吃的,做什么用,一会儿就知道了。

全准备好了,脱下裤子,上床办事儿。

先是老粗的绳子捆上被阉割者的四肢和腰,眼上蒙一条黑带子,撒好芝麻灰,放一支大麦秆,猪苦胆、煮鸡蛋都放好,然后净身师先用大麻汤把受阉者灌个七荤八素,这就算麻醉了,随后一刀把阴囊横着割个口子,之后飞快的把一只煮鸡蛋塞到准太监的嗓子眼里,那准太监嗓子突然被堵,气上不来,为了不被憋死,他只有拚命的挺腰用力喘气,想把鸡蛋“呼”出去,就这么一用力的一刹那,两只睾丸就从被割开的口子里挤出来了。

是不是很可怕?很野蛮?很血腥?但是别忙,如果这一幕确实冲击了您的眼球,那还有更刺激的,那就是“去势”。

要知道,皇宫里没有男人,唯一的男人,就是皇上,其余的不是不男不女的人,就是女人,为了保持皇家的声誉及宫门的清静,所有太监都是要割干净的,即外生殖器一点儿不留,因此把睾丸除去,只是第一步,完成了这一步以后,就是割除外生殖器了。

如果个别读者真没见过男性生殖器的外观,就去医院或者医学院看看模型,这种外观给阉割者找了一点儿小麻烦,那就是割多割少的问题,如果割得多了,一点儿不留,那么等伤好后,收口的皮肤就会内陷,届时这位公公上厕所就会出笑话,尿尿的时候会形成了一个“扇子面”,把裤裆都打湿,难堪不说,还是一生的麻烦。如果割得少了,更麻烦,割少了回头被检查出来,还得再挨刀,那痛苦可就大了去了,所以净身师这一刀要不深不浅,刚好合适,下刀前用一个鸡蛋堵住准太监的嗓子,不让他叫,然后掐住根部一刀平过,又快又利索,这就算完成了。

完成后,用猪苦胆贴住伤口,清凉止血,然后用大麦秆插在尿道口,以防止伤口愈合后贴住尿道,到这时候,手术基本完成,又一个太监出炉了。

接着便是养伤,养伤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喝大麻水,主要用来泻肚子,为了避免伤口感染,就要减少尿量,那么就得让水分通过其他方式排出去,无疑,拉肚子的方式最好,但光喝大麻水是不够的,毕竟人还要活,所以小米粥也得喝,两样都喝,这人才能不死,至于割下来的玩意儿,太监是无权收藏的,净身师才有权保留,他们拿一个盒子,盛满石灰,把那东西放在里面,同时放进去的,还有签的那一纸合同,然后包好红布,将其放在房梁上,这里面有个意头,叫做“红布高升”,“布”同“步”,祝愿这个新太监今后能发迹。

那么如果这个太监以后的真的发迹了,他就可以花钱赎回曾经属于自己的那点东西,一般来讲,这个步骤是迟早要做的,特别是太监们老了以后,准备着落叶归根的时候,即使花重金,也要拿回自己的“骨肉”,否则据说死了以后,阎王都不收,因为“六根不全”。

好了,说到这儿,不忍心继续说下去了,说来道去就一句话:太监苦,修炼成一个合格的太监几乎就是过一道鬼门关,搞不好命都丢了,即便是活下来,也要遭人耻笑,而生理原因造成的麻烦,更是苦不堪言,太监们最讨厌别人骂他们“臭”,不是因为这样骂不对,恰恰是这样骂骂得很对,恰恰骂中了太监们的软肋,由于去势后无法控制尿液滴出,所以十个太监,九个半身上都有那么一股骚臭味儿,你骂他臭,就等于揭他的短处,而且是最短处,这谁能受得了?所以但凡有人骂太监臭的,太监们往往回骂一句“你不得好死”,以求得一个心理平衡,这也的确是气坏了。

可这么凄惨的处境,为什么中国几千年来,太监怎么就没断过呢?历朝历代总是有他们的影子呢?这个群体究竟经历了什么,才让他们一代代乐此不疲的进入这个行业呢?他们究竟都有哪些事迹呢?都起了什么作用呢?

正文,才刚刚开始。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7-27 16:28
第二章    由阉人到宦官,从宦官到太监
   
想弄清楚太监这个职业的来源,得进入时空隧道去看一看。

太监有个前身,叫做“宦官”,人们都习惯于将太监和宦官画等号,其实,二者之间有那么一点点区别。

我国早期是没有太监的,只有“阉人”,据考证,早在商代,就有了人类的阉割术,但是,甲骨文中虽有阉割的记载,却没有阉人入宫的记载,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还没有真正的太监出现,直到岐山革命一声炮响,西周王朝建立,《周礼》中才明确纪录了以阉人为宫中杂役的史实,所以有人说,宦官(太监)制度,起于周朝,特别是柏杨老先生,还专门写了个文章把文王姬发领导的周部落骂了个狗血淋头,说其“野蛮”、“兽性”,“残酷”了三千年,柏杨先生骂得是否合理先不说,但是要说宦官制度起源于周朝,则的确是谬误了。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