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太监往事——那些不是男人的男人们 第3节

点击:


这群可怜的儒生被阉后何去何从,史料没有记载,但我想很可能也是入宫为奴了,如果不是这个结局,那只能更惨——沦为刑徒。

秦代受宫刑者要更凄惨些,秦代之前阉人们大多数还能进宫伺候王族,搞不好还弄出竖刁这类无敌高手,秦统一后,由于刑罚过滥,全国竟有超过七十万人被处以宫刑,这么多的阉人皇宫中岂能安置得下?因此秦朝时,绝大多数阉人并没有成为宦官,而是变成了做苦力的刑徒,修长城有他们,建阿房有他们,筑骊山有他们,跟着章邯抵抗陈胜吴广有他们,当然,最后毅然参加革命,对着万恶的秦王朝反戈一击的,也有他们。虽然不知他们都是谁,但他们为民族文化及改朝换代作出了卓越贡献,历史永远留住了他们的影子,基于这一点,后人还是不要对那些阉人们持单一的鄙视态度吧。

到了汉代,宫刑终于收敛了它疯狂的面目,但由于秦代皇帝的大力推广,此时的宫刑已经成了非常广泛的一种社会类刑罚,汉朝明确规定,判死刑者,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英勇就义,二是苟且偷生:阉了,正所谓不是站着死,便是跪着生,统治者果然霸道,但当时还是有不少人选择了跪着生的,好死不如赖活,丢车保帅也值得。

因惧怕死刑而选择阉割才活下来的人,不少去做了宦官,加上那些自愿净身的,汉代宦官数量大增,这不免令人有些郗吁。

汉代的宫刑又叫腐刑,这个名字取得相当精妙,何谓腐?骨质败死,体不再生,是为腐也,人若腐,臭不可闻,树若腐,不再生根,生殖器被割,恰如朽木,生得再高再大也不会结果,以此谓为“腐刑”。
汉统治者虽然不像秦代君主那样暴虐的,但对此刑也是情有独钟,他们比秦朝皇帝先进的地方有两点:

1、缩小了腐刑的范围;
2、提高了受刑的阶层。

第一点自不必说,再如秦朝那样动不动骟猪似的阉个七八十万人,恐怕刘小三的天下也折腾不了多久,第二点就有些意思了,汉代之前,接受腐刑的大部分人都是“咱老百姓”,至于大夫阶层基本上比较安全,断子绝孙的事儿是摊不上他们的,但到了汉朝,皇帝老儿也不怎么的,突然对士大夫阶层发了威,可能是觉得中央集权需要进一步加强,连身边的人都连带着收拾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司马迁同志。
司马迁本属于世代为官,根红苗壮的那类人,就因为替李广的孙子说了几句好话,触怒了汉武帝,便被处以腐刑,想来这刘彻也够阴的,无非是不同意见,何必这么绝情?打击了人家肉体不算,还要侮辱人家的人格,真不是东西。

司马迁被阉后,刘彻并未放过他,还把他投入了监狱,着实吃了一番苦头,在监狱里,这位太史公受尽屈辱,手上戴着枷锁,脚上缠着铁链,浑身上下被剥了精光,线头也没一根,见到狱吏就像见了鬼,二话不说就磕头,磕得慢了,大棒子就往身上招呼,怎一个惨字了得,也正因为如此,出狱后司马迁更加珍惜时光,发愤执笔,写出《史记》,神功大成。

同时代的许广汉也是腐刑的受害者,许广汉本是昌邑王府的人,被汉武帝看上了,让他随驾出游,这本是好事,谁知这位许大爷竟半路出错,把别人的马鞍子放到自己的马背上,结果说不清道不明,人家就说他是偷的,怎么都解释不清,按照汉律,寻常偷个东西倒也罢了,但如果谁敢随皇帝出游时偷盗,却是斩首的罪,好在刘彻对损害人的生殖器官有巨大的瘾,说罢了,改为腐刑吧。就把这位给阉了。

有趣的是,此人被阉前已有一个女儿,被阉后倒也争气,竟把女儿许配给了后来的汉宣帝刘询为后,怨不得后世的金庸先生要写出个东方不败,敢情有这些牛人做榜样。

汉代因受腐刑而练成神功的,还有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李延年,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仪大姐姐哼的那首“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就是此人的佳作,很难想象,一个被阉过的男人,竟能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诗句。

李延年,名将李广利的弟弟,因幼年犯法而被阉了,阉了后,入宫为奴,成了宦官,汉武帝万没料到,此人被骟后,竟功力暴涨,成了著名歌星,不唱则以,一唱听众必受感动,不但如此,还能作曲,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一曲外国歌《摩诃兜勒》,谁也听不懂,唯独李延年,将其编成“鼓吹新声”二十八首,成了皇帝的仪仗曲。

但李延年的下场还是比较悲惨,最后因李广利投降匈奴而被杀,看来有名的阉人并非个个都那么辉煌。

可能是汉武帝动辄割人命根,着实吓坏了老百姓,因此自汉代以后的统治者们不断拿此刑恐吓那些反对者,还很有效,北魏时规定,大逆不道,斩,十四岁以下,腐刑。腐刑以后怎么处理?送官为奴,也就是当宦官。

就这样,在腐刑的淫威下,一代又一代的宦官,被制造出来。

其实历史上也有很多反对腐刑的呼声,比如三岁让梨的孔融就嚷得很凶,曹魏的王朗也不同意这种惨无人道的阉割术,有意思的是,大书法家钟繇却是腐刑的忠实倡导者,一辈子都和孔融他们唱反调,喊着“要阉要阉”的,难得他还能写出一笔好字。

转眼间到了隋朝,终于在这个朝代,腐刑,或者说宫刑,停止了。

隋文帝杨坚很讨厌腐刑这个玩意,对动不动就割人生殖器厌恶至极,开皇年间宣布:废除此刑。从此,腐刑在历代王朝的律志上,再也不见踪迹。杨坚算是办了一件大好事,给他鞠个躬。

腐刑虽然被废除了,但是此刑的历史惯性并未停止,在官方明令禁止后,仍有许多达官显贵暗地里阉人为奴,比如唐代的安禄山就是一个,当然最后他也死于宦官之手。明朝血腥皇帝朱元璋也曾兴致盎然的打算恢复腐刑,甚至将这条写在了《大诰》中,幸好后世人等将其废止。

到明后期及清朝,民间的腐刑也渐渐少了,那么宫廷中的宦官的来源便也减少了,再也没有那么多因受刑才当宦官的人了,从那时起,当宦官的,基本都是走投无路,自愿净身的。

宫刑不但残酷,对人的情感也有巨大的杀伤力,不少人受宫刑之后,性情大变,乖戾无比,异于常人,做出了许多非人类所能干出的事情,后世的人们往往将王朝的衰落归罪于他们,其实那恰恰是他们对不公平社会的一种最凌厉的报复。

他们是怎么报复的呢?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7-28 16:17
明清两代,因为人口增长,生存压力很大。很多男人是弄不到老婆的,所以自閹谋个出路也是挺多人的。
=========

呵呵,听说今后男女比例也会出现大失调,届时不知如何解决。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7-29 19:36
第四章 赵高

青史留名的太监不少,可惜大多数都是骂名,究其所为,无非都是同一流程:穷极无路——净身出户——伺候帝王——信任无度——攫取大权——祸国殃民。

历朝历代,只要出现宦官乱政,其情形基本都可以拿这个流程套入,现在讲的,就是成功使用这个流程的典范:赵高。

赵高,战国时代赵国人,史书上对这个人并没有太多的描绘,也许是他做得太过火了,导致司马迁很不愿意用专门的笔墨来伺候他,但由于此人实在太能折腾,虽说十分招太史公厌恶,人们却仍可以从秦史中,找出此阉的大部分事迹,串联起来一看,还真是大吃一惊。

先前说了竖刁,此人在茫茫阉海中,也算是独占鳌头了,但要与赵高比,仍是小巫见大巫,竖刁无非折腾了一个齐国,还没折腾死,也没折腾分裂,大不了让这个东方大国病了一场,几个公子火拼一把,可赵高不是,赵高的葵花宝典可比竖刁厉害多了,一出手,愣是把一个压倒东方六国的秦王朝给玩灭了火,这真乃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此公的必杀技厉害啊。

年少时的赵高过得很不怎样,可算是穷极无路了,他的祖上,是赵国的公子,但可不是信陵君一类的贵公子,而是赵国王室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远房亲戚,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被送到了秦国做人质,战国末期秦赵的关系不用我多说,就凭双方打了若干年,秦人对赵国人质也好不到哪去,很不幸,赵高就是在这个环境中出生的,他的母亲也从未享受过公子夫人的待遇,而是世代为奴,不但如此,还受过刑罚,什么刑我无从查询,估计不是鬼薪就是肉刑,赵高兄弟几个,全都生在奴隶场里,可谓悲惨,所以这阶级仇能不报么?扯远了。

赵高一出生,后世的司马迁就给他下了一个定义:世世卑贱。依照史迁先生看来,怎么看,这孩子也是个当奴隶的料。

但赵高最终还是没有作奴隶,而是做了一名士人,为什么呢?这要感谢秦朝的制度,事实证明,秦朝的制度,比二十世纪初西藏的农奴制还要先进。

据《张家山汉简》记载,秦时,“公士、公卒及士五、司寇、隐官子,皆为士五”,也就是说,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常年打仗,死人很多,人才缺乏),为了使国家的用人机制能够在严酷的现实中延续下去,即便是奴隶、犯人所生的孩子,也给予他们合法的庶民身份,以便他们将来能够有机会报效国家。

赵高,是个奴隶的孩子,但他的身份,却比自己的母亲更显贵。

而赵高的父亲,那位赵国公子之后,却是一名刀笔吏,严格来讲,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官,其实没有任何史料对赵高他爹有过详细介绍,之所以敢说他是一名刀笔吏,乃是源于一条秦律:“非史子医殳,毋敢学学室,犯令者有罪。”

这条律法可以解释为:如果你不是“史”的后代,那么你就没资格学习文化,否则就是犯罪。

众所周知,赵高之所以受秦始皇宠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懂得法律,而法律,是靠学习才能弄懂的,按照这条秦法,如果赵高的父亲不是一名“史”,赵高何来学习法律的机会?

就这样,赵高,作为一个刀笔吏的后代,踏入了帝国的学府,成了一名法律系的高材生。

至于他是怎么被阉的,确实不得而知,史书上说因为他的母亲是犯人出身,所以这位哥哥年轻时就被阉了,够惨的,可也有的历史学家说他不是个阉人,说那是误解,究竟是不是阉人先不说,但此人的的确确是一名宦官,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以及对坏人愤恨,咱们就姑且把他当作阉人吧。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