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建立后,阉人的确进入了宫廷,而且担负着一些日常工作,但是,他们顶多是一群永远被“上了保险”的奴隶,而不是官,他们的工作也远远没有后世的宦官、太监们所从事的事业那么风光,仅限于看守宫门、传话报事、打扫宫殿、侍奉饮食等杂务,在西周王朝,这群人的能量是很低的,因此要说“宦官制度”起源于周朝,是不恰当的,顶多可以说,从西周开始,阉人大量入宫为奴。
阉人的能量虽然低,但却“近水楼台先得月”,那就是离权力中心只有一步之遥,甚至,就在权力中心里面做事。从西周到春秋,他们的自由是没有的,薪水也是很低的,男欢女爱与他们是无缘的,这一切使他们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勤奋工作,只有这样,活着才有点意义,或者说,才能有活下去的权利,于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阉人们就如勤劳的小蜜蜂一般得到了王室成员的嘉许,从而对他们的信任感越来越强,给他们的权力空间也越来越大,终于,在春秋时代,出现了阉人专权的情况。
第一个非常有名的弄权阉人,名字叫竖刁,身份:姜小白的贴身内侍。
姜小白是谁?换个名字就都知道了:齐桓公。
竖刁本来是个很正常的男人,也不是穷得活不下去,更没有因犯罪被强行阉割,他之所以成为阉人,主要是为了求得齐桓公的信任,成为当世举足轻重的大官,他当时是齐桓公身边的侍者,齐桓公本来已经很喜欢他了,但他觉得还不够,为了实现梦想,他打算长期留在主公身边,一步也不离开,但早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就有了这样的规定:除了阉人,无论是内侍也好、大臣也罢,任何人都不能一天到晚的留在宫中。
这个规定无疑断了竖刁先生的梦想,所以他一咬牙,硬是把自己骟了,果真得到了与主公寸步不离的权力,功夫不负苦心人啊。
当然,竖刁先生这一刀下去,得到的回报是很大的,不久他便成了齐国的三个政治巨头之一,并为一己之私发动了夺权政变,硬生生把一个东方霸主给弄得国将不国,最后被宋襄公所杀,这是题外话了,但从竖刁身上可以看出,在春秋时代,照顾国君的人,不一定是阉人,因为竖刁在自宫之前,就是国君身边的侍者,可见,国君身边的侍者,并非都是阉人。
在竖刁之后,直到战国,渐渐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宦官,宦官是什么人呢?
宦官所从事工作和阉人是一样的,也是各类内侍杂务,但和阉人不同的是,宦官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阉人,而是当时的一些文士。
一直到西汉,宫廷中的宦官仍旧是文士、阉人并立,特别是西汉建立时,汉高祖刘邦特别重视以文士充当宦官,而不是大量启用那些个东方不败。
为什么呢?
本来,从周朝到秦朝,历代王室就没有“入宫者必须是阉人”这样的死规定,到战国时期,服务于宫廷者,依旧不限于阉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完备,这些人(包括阉割过和没阉割过的)逐渐有了自己的职业名称:宦官。“宦”的意思就是“帝王的奴仆”,泛指服务于帝王的那些个人,而“宦官”,自然是对这些人的尊称,因此,从战国到西汉,宦官决不是阉人的专称,既然不是专称,自然也包括大量没阉割过的人。
秦朝时,秦始皇逐渐喜欢上了一个宦官,名叫赵高,很不幸,这是个阉割过的人,正是这个没卵没根的阴阳人,把大秦朝搞了个底朝天,完全报废,所以西汉建立后,刘邦基于对赵高的愤怒,对宫中那些个阉割过的人没什么好印象,他片面地认为,这些缺东少西的家伙们大脑一定很不正常,迟早会再冒出一个赵高来,所以为了压制这群自宫者的权力,他招收了大量文士充当宦官,借以平衡内廷,但到了汉元帝时,无数长胡须的宦官让这位皇帝大不放心,生怕戴绿帽,便逐步减少了文士宦官的数量,从而使宫廷渐渐变成了阉人的天下,终于在东汉时,政府颁布规定:所有宦官都由阉人担任。这才将文士势力彻底驱逐出皇宫大内,从此,宦官队伍真正做到了“纯洁”,由清一色的无鸟人士组成。
那么宦官又是如何变成太监的呢?
宦官这个词,从战国开始,一路走到唐代,唐高祖时,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做殿中省,这个机构并不新鲜,魏晋时就有,隶属于门下省,隋朝叫殿内省,此机构专门掌管内廷的生活起居,这个机构的头头,官名就叫“殿中监”,下设两名“少监”,这大概是最早的所谓“监”的记录了,但是,这个“监”可不是由宦官担任,而是由皇亲国戚担任,比如皇后的弟弟、老丈人等等,此时的“监”并非阉人,且位于阉人之上。
有唐一代,宫内阉人皆为宦官,却仍旧无太监之称,到了辽代,由于南部契丹人一直以唐制为榜样,因此将掌管国家财务的机构取名为“太府”,领头人便叫做“太府监”,这个太府监也不是阉人,而是正儿八经的“有根底”的男人,此名称一直用到元朝,蒙古人实在,觉着太府监三个字太麻烦,索性改为“太监”,从此,太监一词开始光芒万丈。
但元代的太监也是胡子拉碴的男人,至于内侍,仍旧叫宦官,而非太监,直到元朝灭亡,朱皇帝上台,太监和宦官才挂上了钩。
老朱家净出好男人,为了照顾好国家和家庭,朱皇帝们设了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个部门,统称“二十四衙门”,其中十二监的权力最大,上到圣旨颁布、守备侦查、下到饮食起居、打扫卫生等,无所不管;四司主要管一些买纸买炭之类的杂务,无实权;八局和四司相似,也无甚权利,主要掌管打造兵器、首饰,洗衣服,打酒种瓜等事儿,这二十四个衙门,全部由宦官管理,这些负责管理的宦官头目们此时就有了个官名——太监。
很明显,明代“太监”的称呼,是承接了元代的,但却把这一官职给了宦官们,从此以后,大宦官不再叫宦官,而叫太监,这本是掌权宦官的特定称谓,但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个词叫滥了,最后凡是宦官,均称“太监”,直到明代,太监才和宦官稳步结合,到了清朝,宦官一词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就是太监,有清一代,太监终于成了宫廷内侍的专用称呼,直到现在。
从商朝到清朝,经历了三千余年,在内侍制度的不断完善下,东方不败们终于从阉人走向了太监,从名不见经传的杂工,到成为号令天下的特权阶层,他们努力过,成功过,得意过,失败过,直到消亡。
下面就聊一聊,他们究竟是怎么走过这条路的吧。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7-27 16:29
多谢大家捧场,谢谢!由于时间问题,只能是一天一节,望海涵,:)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7-27 22:43
曾看过于杰写的一个随笔,说净身时用一根细线把老二和睾丸一起缠死,待阻断经血子后寒光一闪,问题解决,故宫专门有一个净身房。太多也记不住了。楼主请继续!
============
阉割是个很细致的活儿,稍有不慎就会出人命,所以我觉着一刀把三个物件全部干掉确实有点夸张,倒是有一种“绳系法”,从婴儿时代便把睾丸根部用绳子扎住,血液不通,逐渐坏死,这也是一种阉割术。
凡此种种,十分脱离人性。
作者:电脑前的红椅子 日期:2008-07-28 12:39
第三章 宫刑之路
太监也好,宦官也好,想练成葵花宝典,无论如何都得先成为阉人。
前面讲了,阉割,是一个很危险的过程,它带给人的痛苦是身心两方面的,被阉割的人,一面被疼痛折磨得死去活来,一面还要承受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心理痛苦,所以前清那些个老太监出宫之后,为了显示自己还是孝顺的,都得想方设法赎回自己当年遗落的命根子,拿到父母坟上,嚎啕一阵,嘴里还要喊:“爸妈当年给俺的骨肉,当儿子的一刻没忘啊……”
好在清朝的太监们大多数还能找回自己的命根子,部分找不回的,也还能做个陶瓷的阳具陪葬,但是在清代之前,许多宦官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是受了宫刑被迫为奴的,等到入土为安时,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当年的宝贝何处去了。
第一章里说了,当宦官(太监)的一般都是两类人,一类是穷得活不下去了,自愿净身;一类是犯法或者遇到兵祸,被迫净身;这一章里,就谈谈被迫净身的那些人。
强行阉割,在古代刑法上有个特有名词,叫“宫刑”,宫刑的明确记载,首先出现在商代。
商代宫刑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得到阉人为奴,而是为了祭祀,甲骨文记载,商代人把捉住的敌人(多为少数民族)阉割,用其器官祭天,后来发现被阉割后的敌人很老实、很听话,便索性用作奴隶,又发现这样的奴隶很安全,便索性用作内侍了。
可以说,中国的第一批阉人内侍,就是宫刑的产物,发明宫刑的那个人,其目的绝非制造宦官,但没想到却成就了这么一类久盛不衰的群体,历史总是那样的机缘巧合。
商代之后,宫刑逐渐变成了惩罚男女乱交的刑罚,《尚书大传》云“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官”,按照这个标准,现代人着实要汗毛倒竖了。随着社会发展,帝王们逐渐发现,老百姓对此类刑罚的恐惧感似乎要多过其他肉刑,于是为了社会长治久安,也为了大家庭的和谐安康,他们将宫刑的惩罚对象扩大了,不再局限于那群狗男女,而是所有敢于触怒帝王的人。
周穆王是个风流天子,据说曾经游昆仑,与西王母玩了好几天,又喝酒又跳舞,疯疯癫癫还干了些什么大家可以尽情猜,如果他是个老百姓,估计也够享受宫刑待遇了,而就是这个热衷于“男女不义交”的穆王姬满,在他当政时颁布的《周礼•秋官•司寇》上说:“司刑掌五刑之法,以丽万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墨罪,在脸上纹字;劓罪,割鼻子;刖罪,挖膝盖;杀罪,人道毁灭;宫罪,阉割。
看来在周朝时,宫刑就已经开始针对所有的老百姓了,但却是由穆王这个大色棍颁布的,颇有些“只许州官点灯”的味道。
那么那些受了宫刑的百姓们何去何从呢?就一条路:入宫为侍。
所以早在周朝时,宫内就有不少阉人了,他们几乎无一是自愿净身的,都是酷刑的产物,他们是宦官的祖先之一。
如果说周朝时的宫刑还有些震慑犯罪的意义,那么到了战国时,宫刑已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帮帝王发泄情绪的工具。据《白虎通义》记载,战国时,一班儒生不知吃错了什么药,跑到秦国去对秦王说要“仁义治国”,可秦国久处西陲,东抗晋楚,西敌羌狄,国土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要一味讲仁义,早完蛋了,因此秦王很生气,一发狠,把这群儒生全阉了,够绝户的,大秦就是牛。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