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久之后,中国的海禁就被洋人打破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也随之转移到沿海和沿江地区,于是B 镇很快就衰落了。因此,该镇没有任何文字的镇史。直到1980年前后,人们从旧祠堂的残垣断壁里,无意中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记载了1721年集资建墟的历史,该镇的人们才得以知道自己的祖先还有过这一小段昔日的辉煌。
但是正所谓" 歪打正着" :因为穷,逃往海外的人也就多,结果现在的B 镇反而拥有一万多旅居香港和海外的同乡。这成为B 镇后来发展的最大优势①。
①引自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介绍当地发展史的书的第2 -3 页。由于该书涉及当地诸多情况,姑隐其名。
二、人口与风情到1994年年底,该镇全镇的常住人口(长期户口)有7454户,总计28574 人。
其中:男性为14003 人,女性为14571 人。
从常住户口来看,该镇的农业人口是6092户,24504 人;非农业人口(城镇户口)则是1362户,4070人。
在流动人口方面,办理了暂住手续的流动人口为18267 人;未办理手续的临时流动人口则估计有1.5 万人左右;所以该镇总共拥有大约3.3 万流动人口,比常住人口还多15%左右。
到笔者进行社区考察的1997年1 月,官方还无法提供1996年年底的正式人口统计数字,只能提供一组估计数:全镇的常住总人口已经增加到超过3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增长更多一些,已经超过5000人。而且,全镇的女性人口也增长较多,主要是因为许多妇女嫁到这里来,既有附近地区的,也有原来的外省流动人口。
到1996年年底,该镇的流动人口估计是5 万左右。
但是官方人员坦然承认,流动人口的数字一直是一笔糊涂账。前些年,主要是因为没有认真地去全面统计,所以1994年的3.3 万流动人口,很可能是过低了,实际上也是5 万人左右。从1995年开始,上级格外重视对于流动人口的登记,因此该镇也下了大力气来抓办理暂住证的工作。
但是这样一来,由于办理暂住证每人要缴纳182.50元的登记费,所以不仅许多临时流动的人千方百计地逃避登记,而且就连许多工厂的管理者,也拼命隐瞒自己所雇佣的流动人口的数量,以便少缴纳一些登记费。结果,到1996年年底,按照暂住证的登记数字,流动人口反而比1994年更少了。不过,官方人员认为,这也有一定的真实性,因为1996年各方面的生意都不景气,许多流动人口可能回去了。
如此这般,笔者只好把该镇的流动人口认定为5 万人左右,而且从1994年到1996年年底,并没有大的变化。这样,在该镇,流动人口就比常住人口多60%左右。如果再加上那些短期留住的、出差旅游的,那么在该镇,每天就云集着10万以上的人口,而其中只有不到1 /3 是本地人。这倒也符合珠江三角洲的一般规律:当地看不见当地人。
这样的人口结构,带来一些内地少见的奇特人文景观。
首先,在街面上、商店里、餐馆里和娱乐场所里,一概流行普通话。大多数人在跟陌生人开口说话时,第一句一般都是普通话,而不是广东话,就连在街边闲坐的许多老年人也是如此。只不过本地人,尤其是老年人的普通话也跟北京人学的广东话一样,真正听懂就不容易了。尽管如此,一位本地官方人员已经可以发出这样的议论与总结了?quot;说点普通话好。一来外地人大多,不说不行;二来也表示我们(本地人)并不矮看(歧视)外地人。"
其次,傍晚时分,当各个工厂下班,打开大门时,外来妹如潮水般涌出;又如水银泄地般布满镇区主要街道,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再在几乎任何一块空地上汇聚成许多大型" 交谈集市" ,话语声直入云霄;最后,到晚上10点以后,又如同巨鲸汲水般地从街面上消失得无影无踪。真真壮观!
第三,区区一个小镇,长途汽车路线居然有56条。它们又有两个特点:1.几乎都是通往内地的,要去深圳、广州反而没有,必须靠大饭店自己的豪华大巴。
2.都是通往内地的县城,甚至某些镇,几乎没有只到省会的。那200 多个陌生的内地地名(每条路线至少标明4 个地名),害得笔者查了两个小时的全国地图,才弄明白,其中最远的可以通往湖北荆门,直线地理距离为800 公里,实际路途长达1300公里。
据当地人说,到临近春节时和春节过后,镇区以外的长途汽车总站是全镇最热闹的地方,连本地的老少闲人都云集到那里去围观。看什么?一位当地老太大说:"那么多妹仔,一下子就把全中国的人都看完了。"三、工业化过程该镇的工业化进程,发端于1978年在镇居民区里一次建起了两个小工厂(当时还是集体所有制),以后一直步履蹒跚。直到1982年,陆广堂②开始担任该镇党委书记后,连着办了几件大事:②化名。
1.落实侨务政策,首先吸引侨资。到1991年时,仅仅是侨胞们捐献给B 镇的社会福利资金,就已经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③。
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所出之书,第18页。
2.不断修路,到1990年居然修起了一条宽60米的大道。到1994年年底,水泥路面的主干公路和联网公路已经有9 条,全长53公里。另外还有一座700 米的跨江大桥④。
④见于《跨越世纪》(该镇政府的招商引资宣传资料),第1 页。非正式出版物。
3.从1983年开始建厂,1986年开始引进海外资金。从全镇工业企业的个数来看,1985年的时候,总共只有55间工厂,其中与海外资本合作经营的,连一个都没有。
到了1990年,工厂个数达到146 个,其中与外资合营的16个。到1994年,工厂已经增长到589 个,其中的外资合营厂也已经有30个了⑤。
⑤《A 市统计年鉴》,第358 页。A 市统计局编。非正式出版物。
4.大量批租土地,开办第二和第三产业。到1995年年底,全镇的土地面积以每年递减200 亩到400 亩的速度,减少到1980年的大约60%。在镇区周围的各个农村管理区里,农田已经消失殆尽。与此相反,全镇总共建成开发区和加工区31个,商业区6 个,住宅区9 个,文化区和旅游区各1 个。镇区(中心居民区)的面积已经从l 平方公里拓展到5.6 平方公里⑥。
⑥例如,紧靠镇区的A 管理区,1995年底有常住人口1224人,但是把所有的农田都算上,一共只剩下270 亩。相反,在这个村级的小地方,到1993年底却已经拥有工业区5 个,厂房总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电子、玩具、制衣、家具、首饰、彩色印刷等行业的企业31家。其中,×园玩具厂和高级玻璃制品厂的投资总额都超过1亿元。见于该管理区的统计资料。未发表。
迅速工业化的结果,最典型地反映在这样一组数字中:1980年以前,全镇从事农耕的劳动力占82%。1995年底,从事农耕的下降为17.3%,从事第二产业(工业)的占51.4%,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1.3%。后两者总计占82.7%⑦。也就是说,农业劳动力的比例与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例,在15年里,恰恰颠倒过来了。
⑦《A 市统计年鉴》,第25页。A 市统计局编。非正式出版物。
至于当前B 镇的工业化盛况,这里不再赘述,可以参见本次社区考察的参考统计资料。
第二节 当地"性产业"概况一、" 性产业" 的发展史当地的被调查者说:1988年以前,这里不要说有卖淫,就连一说卖淫这样的词,当地人都会脸红。
1988年,当地的一位小学校长自己开办了一个个体饭馆,就是现在的" ×chun排档".他开始雇佣外来妹。现在谁也说不清,究竟是这位校长让外来妹卖淫的,还是外来妹自己主动卖淫的,反正当地人都知道,自从那时候起,嫖娼卖淫就开始了。
一开始,外来妹卖淫时必须有熟人牵线,很隐蔽。不过公安局还是知道了,来抓过两次。校长就把饭馆关门了。但是从此之后,这里就开始有卖淫意义上的" 小姐" 了,而且越来越多①。
①这个情况,分别询问过一位当地出租房屋的妇女和一位负责卫生防疫的官方人员,回答一致。
有人说,这是因为一些外来妹并没有走,又到本地的其他饭馆去干。饭馆老板知道她们卖过淫,就让她们继续干。但是也有人说,是因为其他老板意识到这是个新兴行业,所以开始招收卖淫的小姐②。
②不过,讲述这些情况的被调查者,都无法举出具体的实例来。因此只能作为参考。
从1991年开始,首先是香港人,然后是台湾人和日本人,陆续来这里开办工厂。
一些当地人已经估计到他们会需要性服务的,意识到这是一个新市场;再加上外来的打工妹急剧增加③,客观上提供了充足的" 货源" ;于是就开始出现了发廊。
③具体情况,可以参考本章后面所附的管理区的统计数字。
本镇的第一个发廊究竟是谁开办的,办在哪里,在笔者的社区考察中,没有一个被调查者能够像描述第一个卖淫的饭馆那样说清楚。但是在时间上,人们比较一致地认为,是1991年到1992年之间出现的④。
④考察时所访谈的护士、当地老太太、酒店小头头都说:1991年以前没有发廊。
一位妇联主任说:1990年时,连偷偷卖淫的都还少,即使有一些也是包租的。1991年开始有发廊。
那时候,第一批发廊还需要装模作样一番。客人在发廊里还要先剪头、再洗头,然后到了按摩的时候,才能跟小姐提出性服务的要求。然后双方谈好价钱,再交给发廊100 元介绍费。最后才能带小姐出去玩。而且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多少外来妹愿意去当发廊小姐。所以那时的发廊并不兴旺。
时至1993年,发廊大发展,在1993到1994年之间,形成了一个鼎盛时期⑤。最多的时候,当地号称有3 条发廊街,180 家,2000个小姐。最挤的一个发廊,总面积只有40平方米,却拥有20个小姐。屋里挤不下,小姐们就出门跑到大街上去拦人⑥。
⑤关于鼎盛时期,人们的说法不太一致。当地的几位居民都倾向于说是1994年-1995年。但是两位卫生方面的官方人员都说是1993年-1994年。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去所有的发廊检查卫生,所以采用他们的说法。
⑥卫生方面的官方人员曾亲自去检查过卫生,因此是可信的。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30.html